2025年7月1日,四個國家在美國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會議,宣布要聯合起來搞稀土產業,打算擺脫中國的稀土控制。聽上去氣勢洶洶,計劃書也已經列得明明白白。
就在這四國忙著規劃未來時,中國什么都沒說,反而默默地啟動了一個沉寂了近30年的法律。
這一招,直接讓全球的稀土局勢發生了劇變。難道他們真的以為可以在沒有中國的情況下玩轉稀土嗎?
四國聯盟的雄心與落差
在美國華盛頓,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四國外長排成一排,正式宣布"關鍵礦產合作倡議"。這個聽起來很官方的名字背后,其實就是一個目標:繞開中國,自己搞一套稀土產業鏈。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說得很直白:"要減少對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依賴"。計劃看起來很完美——澳大利亞出礦,日本出技術,印度出資源,美國出規則,四國從開采到供應全鏈條合作。
聽起來確實不錯,但現實是什么樣呢?中國控制著全球80%的稀土精煉能力,這是三十年技術積累的結果。
稀土開采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難點在于把稀土從土塊變成可用的工業材料,這個過程需要極其復雜的分離提純技術。
澳大利亞的萊納斯公司是目前中國之外唯一能做稀土分離的企業,但2025年他們試產氧化鏑時,只能小批量制作樣品,根本無法規模化生產。而在中國,這樣的技術早就成熟到可以批量化、工業化運作。
四國缺乏中國三十年的技術積累和成本優勢,精煉環節的成本高達中國的5倍左右。這不僅僅是技術差距,更是整個產業鏈的成熟度差距。
中國擁有全球90%的離心萃取機專利,稀土提純純度能達到99.9999%,而美國的MP Materials公司至今還需要把礦石運到中國加工。
所以四國聯盟雖然聲勢浩大,但本質上還停留在圖紙階段。他們想用市場對抗中國的主權,可稀土產業鏈需要高度協同,從開采到冶煉再到應用,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整條鏈子就轉不動。
中國的精準反制
面對四國聯盟的挑戰,中國的反應很有意思——先不急著回應,而是先從源頭上換鎖。
早在今年4月,中國就已經開始了第一步行動:對釤、釓、鋱等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這不是簡單的不讓買,而是要求申報最終用戶和用途,把整個使用鏈條透明化。
效果立竿見影。一個美國F-35戰斗機單機就需要417公斤稀土,這些關鍵材料一旦受限,整個軍工產業鏈都會受影響。
果然,美國磁性材料進口驟降,軍工訂單開始延期。到了6月,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都公開承認"中國的稀土磁鐵出口尚未恢復,形勢嚴峻"。
但這還只是開胃菜。真正的大招在7月1日——就是四國聯盟宣布成立的同一天,中國的《礦產資源法》修訂正式生效。這部法律上次修改還是1996年,時隔29年的大修絕不是巧合。
新法的核心變化在于"國家統一調度"。稀土勘查、開采、出口全流程都納入國家戰略管理,地方審批權收歸中央。過去企業想搞稀土項目,要跑好幾個部門,拿地、環評、項目批復能拖好幾年。
現在新法明確規定,國家可以視戰略需要對特定礦種優先配置資源、統一審批。
簡單說,就是企業可以走探采直通車。配套的"全國礦產審批平臺"也同步上線,實現全鏈路動態監控,一個入口、一張表單、一次審批,效率遠超四國分散體系。
這就是中國的策略:你想建新鏈條,我就把我的鏈條徹底鎖死。不是靠通知,不是靠政策,而是直接寫進法律,誰都改不了。
機器已開動與圖紙剛畫完
四國聯盟和中國的較量,最明顯的差距就是節奏。
四國那邊還在協調誰出什么、怎么分工、誰來主導,中國這邊制度已經落地,機器已經開始轟隆隆地轉。新法生效的那一刻,"全國礦產審批平臺"就同步上線了,全國稀土項目統一入口、統一審批、全鏈監控。
這種效率差距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中國的制度優勢在于,一旦國家層面決定要做什么,整個體系都會快速調整配合。而四國聯盟還要應對各自的國內政治、環保壓力、利益分配等問題。
澳大利亞的萊納斯擴產計劃卡在環保審批上,日本的深海稀土開采技術還在實驗室階段,美國的稀土精煉廠建了幾年還在走程序,印度更是連熟練工人都找不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問題,協調起來更是難上加難。
最關鍵的是技術壁壘。中國不僅有資源,更有三十年積累的技術優勢。
所以表面上看,四國聯盟聲勢浩大,要從開采到供應全鏈條合作。但實際上,他們面臨的是一個根本性問題:如何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一個能與中國三十年積累相抗衡的產業體系?
答案是很難,至少短期內不可能。技術需要時間積累,產業鏈需要磨合,成本控制需要規模效應。這些東西不是開個會、簽個協議就能解決的。
從資源控制到規則制定
這場稀土博弈的本質,其實已經超越了簡單的"誰有礦、誰會煉"的層面,而是上升到了規則制定權的爭奪。
中國的目標很明確:從"論噸賣土"升級為"論克賣技術"。通過出口管制和《稀土管理條例》,推動"資源換技術"模式。比如外資企業想獲得稀土配額,需要在華注冊相關專利,實現技術共享。
更重要的是,中國正在建立人民幣計價體系。比如廈門鎢業與德國博世簽訂的跨境人民幣稀土供應合同,這不僅僅是貿易結算方式的改變,而是在重塑全球貿易規則。
四國聯盟的戰略誤判在于,他們低估了中國將資源稟賦轉化為戰略資產的能力。
中國已經通過北斗衛星和區塊鏈技術建立了全流程追溯系統,確保稀土資源不被非法轉移或濫用。每一批出口的稀土都有"身份證",從開采到最終使用全程可追蹤。
這就是為什么美國在6月份主動提出談判的原因。他們發現,這不是簡單的貿易問題,而是整個游戲規則的重新制定。中國不僅控制著稀土供應,更控制著稀土的使用規則。
四國聯盟想要繞開中國,建立自己的稀土產業鏈,但他們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在全球化時代,任何產業鏈都不可能完全獨立存在。
即使他們能夠建立起自己的開采和初步加工能力,在高端應用和技術創新方面,仍然難以繞開中國的技術積累和專利壁壘。
四國聯盟能否成功建立起與中國抗衡的稀土產業鏈?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比他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