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番茄“裂變”記
——鄉村振興的人才實踐
講述人:青白江區姚渡鎮
光明村黨委書記助理 劉浩南
我是青白江區駐村選調生劉浩南。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小番茄的故事,看小小的紅寶石,如何成長為鄉親們的致富果。
作為一個00后“三門”干部,怎樣找準自己駐村工作的角色,成了第一個難題。身入鄉村,才能接觸到真問題;心入群眾,才能解決好真矛盾。我決定從走訪入手,但第一天就吃了個閉門羹,鄉親們說:“你跟我們孫子一樣大,一直都在讀書,怕是連秧苗都認不到幾個,又能做什么呢?”是啊,經歷不夠、經驗不足,這些的確是我的劣勢,但和鄉親們孫輩一樣大的年齡,不也正是我的優勢嗎?因為年輕,讓我腳步更輕,耳朵貼著大地,更能聽見最真切的心聲;因為年輕,給我一身闖勁,肩膀扛著朝陽,越困難越要闖出新天地。后來,每次入戶走訪時,我都會說:“您就把我當自家孫兒!有事您吩咐,我應聲就到;遇難您招呼,我立馬就幫!”
駐村第一個月,我就跑完了全村15戶主要經營主體,26個村民小組,拜訪了87名在村黨員和442名村民代表。隨著鄉親們對我的稱呼從“年輕人”變成“劉助理”,我也慢慢發現了一些問題。
去年冬天,一場暴雨過后,老李捧著裂開的小番茄,著急地說:“劉助理,你看嘛,這果子還沒進城,就先把嘴巴笑裂了!”這背后就是光明村小番茄產業的三重困境:產量低得心疼、銷路窄得發愁、產業弱得心酸。那天,老李嘆息著問我:“我們光明村可是有曾子留下的學堂,但現在都沒得幾個年輕人愿意來,咱這土番茄,真沒出路嗎?”
這句話突然點醒了我。沒錯,年輕人呢?回憶起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光明村最缺的,不正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嗎?下鄉前,我在組織部從事人才工作,說心里話,我很明白,駐村只有兩年,沒有時間讓我去摸索、試錯,就更應該以“一輩子辦成一件事”的執著和專注,用最熟手的招,打最難打的仗。因此,我決心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以人才振興破局產業難題。
田埂上的“科技特派員”——破題品質困局
轉機,終于來了!得益于市委組織部、市農業農村局開展的“組團式”巡回服務,在組織的支持下,我們挑了一筐裂果,直奔省農科院,厚著臉皮敲開了經作所張研究員的門。他捏著番茄,一針見血地指出:“品種老化、授粉不均!得換‘耐雨娃’!”科技人才下鄉的“三級跳”開始了,張研究員帶來“紅翡翠”“金皇后”等抗裂優質品種,試種3畝后,產量直接翻倍,他還手把手教大家“熊蜂授粉法”。老李起初嘟囔:“蜂子還能干活?”后來卻天天蹲在蜂窩旁,成了個養蜂人。同時,我們還打造“番茄科技小院”,鏈接省農科院、四川農大的專家,在微信群里24小時答疑,創新成果直達田間地頭轉化落地。今年開春,第一批改良款小番茄豐收時,老李捧著圓潤飽滿的果實,激動地說:“專家就是整得好,終于趕得上超市里賣的了!”
鐵路港的“國際訂單”——打通出村新路
種是種好了,但怎么賣呢?大家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不過這個年代,酒香還真怕巷子深!但在青白江,這都不是問題!因為在我們村6公里外,就是成都國際鐵路港。走!讓咱們的小番茄“坐火車出村”!
作為成都中歐班列始發地,成都國際鐵路港可以說是“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于是,我帶著小番茄擠進了各類推介會。有一次,把亞蓉歐商品館法國館的負責人,幾乎是“連哄帶騙”地帶到展臺,他只嘗了一口就稱贊道:“這口感,怎么會愁銷路!”當場便達成了合作意向。同樣令人驚喜的是,玉湖冷鏈的陳總嘗到我們的小番茄后,也很感興趣,但他說我們的小番茄沒有“身份證”,達不到采購要求。我便順勢邀請:“所以啊,想麻煩您輔導我們開展標準認證,成功了,第一個給您打折!”鄉親們不理解:“這年頭連小番茄都要考試啊?”陳總笑答:“是啊,貼上二維碼,身價能翻三倍。”我們還通過青年企業家商會等組織,與人人樂、盒馬生鮮等商超達成合作簽單。
產業鏈的“新農人軍團”——叩響致富大門
“種”和“賣”的問題都解決了,但只種果,利潤水平太低、就業容納有限,要讓人才回到農村,還是很不容易。因此,我們啟動“光明農夫之星”計劃,向鄉賢達人發出“英雄帖”,提供土地、技術、資金等全方位支持,讓人才再無后顧之憂。同時,我回到組織部,建議開展人才自主認定,將那些沒有“帽子”但貢獻突出的人才納入禮遇范圍,讓他們得到應得的榮譽和待遇。
如今,人才集聚效應不斷顯現:退役軍官老周帶來了“帶土移植”技術,引進現代化種苗生產線。95后團隊開發了親子研學、農耕體驗等農旅融合項目,不僅能賣門票,采摘番茄的售價也能達到40元/斤。軟件工程師王姐從大廠離職,帶著專業設備、架起手機直播,人氣最火爆時,單場就能賣出3000斤。
現在走進光明村,您會看到:田埂上,專家學者指導修枝打杈;倉庫里,電商團隊忙著打包發貨;大棚里,孩子們舉著番茄開懷大笑,這就是鄉村振興最動聽的旋律。小番茄的逆襲,本質是人才賦能的三重奏:科技人才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裂果變金果;商貿人才把標準引入田埂間,讓土貨成國貨;鄉土人才把創意融入產業鏈,讓農戶變股東。鄉村振興的密碼,就藏在這些俯身泥土的專家、敢闖新路的青年、扎根鄉村的“老把式”手中。
駐村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讓人民群眾奔著更好的日子去!剛上大學那年,種了一輩子地的奶奶說,希望我離開農村,并且永遠不要回來。今天,我可以自豪地告訴她,我回來了,而且還會有越來越多和我一樣的年輕人回來!而我們回來,是為了那些和您一樣無法輕易出去的人啊。
這段征程,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每一個小番茄的蛻變,每一位人才的堅守,都在踐行著“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作為選調生,我愿和大家、和全國千千萬萬名駐村干部一樣,做一顆深植沃土的種子,用實干和青春,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發芽、結果開花。
來源:成都機關黨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