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協會、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社聯合打造,《青年文摘》雜志社鼎力支持的第十屆四川省中小學生作文大賽暨2025年“十大青少年作家”征集評選活動正在進行中。
作為一項公益性賽事,10年來,四川省中小學生作文大賽不僅提高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閱讀寫作水平,還為巴蜀文學創新籌備了大量人才,培養了多名青少年作家,在業界樹立了權威標桿。
本屆作文大賽以“智啟山河?筆鑄未來”為主題,立足新時代青少年核心素養培育,圍繞科技與人文、生態與發展、文化傳承、青春成長、社會觀察、全球視野六大維度系統構建命題體系,旨在引導青少年以文字為舟,探索時代命題,弘揚主旋律,展現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正值作文大賽“火熱”進行,封面新聞聯合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協會推出《名師解析》欄目。本期特邀成都樹德中學青年教師唐霄翔,為參賽選手們講解賽事主題,點評優秀范文,同時為更多學生帶來文學點撥。
嘉賓介紹:
唐霄翔
唐霄翔,成都樹德中學青年教師,獲成都市高中語文作文課堂教學賽課活動特等獎,四川省高中語文作文課堂教學展評特等獎,成都市百萬職工技能大賽中小學及幼兒園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等多項殊榮。
一起來看看他的分享
Q:寫好作文對中學生成長的意義是什么?
A:人需要被提醒,有朝一日學生回望自己早年寫下的文字,會看到自己從哪里來。一個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的人,才會更堅定地走向明天。
Q:一篇優秀的作文應具備哪些核心特質?
A:文從句順。體現與寫作者年齡、境遇相應的見識。
Q:在AI寫作興起的背景下,人類寫作者的不可替代性是什么?如何引導學生守護“真實表達”?
A:AI是工具,人是使用工具的主體。用了AI的表達也不一定就是“虛假表達”。
Q:您如何看待本次主題?
A:充分體現了時代的召喚與教育的深遠意義。它不僅聚焦青少年核心素養的培育,還將現代社會的多維議題緊密結合,具有深刻的教育價值。
Q:作為一項公益性賽事,四川省中小學生作文大賽已連續舉辦10屆,您覺得作文大賽存在的價值是什么?
A:作文大賽的存在價值,在于它為每個個體提供了表達與思考的空間,激勵學生通過文字的力量展現獨特的視角和創造力。它不僅是對寫作技能的挑戰,更是對思維深度與情感力量的考量。在比賽的競爭中,潛藏著對自我提升和對社會、文化認知的深刻探索。
初賽優秀作文:
智啟山河,筆鑄未來
廣元市利州區萬達實驗學校2023級12班
汪立森
站在歷史的長河畔回望,從“四大發明”的輝煌,到“兩彈一星”的壯舉,智慧始終是中華民族砥礪前行的火炬。如今,科技浪潮奔涌不息,“智啟山河,筆鑄未來”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我們這一代人肩負的使命。
人工智能,是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在城市的街頭巷尾,無人駕駛車輛正有條不紊地穿梭,它們憑借著精準的算法與傳感器,安全地載著乘客到達目的地;醫院里,AI診斷系統能快速分析大量病例數據,輔助醫生更準確地判斷病情。這些看似科幻電影里才有的場景,已然成為現實。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驚嘆于科技的神奇,更應努力學習編程知識,理解算法邏輯,未來用一行行代碼編織出更智能的生活圖景。
綠色科技,則是守護山河的盾牌。曾經,煙霧籠罩的天空、污濁不堪的河流,讓我們痛心疾首。但如今,風力發電機在草原上旋轉,太陽能板在陽光下閃耀,污水處理廠運用新技術凈化污水,讓河流重現清澈。我們看到,科技與環保的結合,正讓“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照進現實。在校園里,我們可以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實踐,研究用廢舊材料制作創意作品;在生活中,倡導使用節能電器,向家人宣傳低碳出行。點滴行動,都能匯聚成守護山河的磅礴力量。
“筆鑄未來”,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更是一場自我超越的挑戰。我們要敢于和昨天的自己比,和世界的先進水平比。在實驗室里,一次又一次調整實驗參數,只為得到更精準的數據;在課堂上,與同學激烈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競賽中,直面強手,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
“智啟山河,筆鑄未來”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當我們在物理課上探究電磁感應原理,在化學實驗中觀察奇妙的反應,在生物課上了解生命的奧秘,都在為未來積蓄力量。科技的星河璀璨,等待我們去探索;山河的壯麗畫卷,需要我們用智慧去描繪。讓我們以知識為舟,以創新為漿,在時代的浪潮中奮勇前行,書寫屬于我們的科技華章!
名師點評:
這是一篇立意高遠、主題鮮明、結構清晰、富有時代感和青春激情的作品。
文章緊密扣合大賽主題,在“科技與人文”“生態與發展”兩大維度上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不僅如此,作者更在討論上述議題的基礎上強調了青少年自身的角色和行動,在科技環保領域和精神層面生動展現了新時代青少年的學習熱情、實踐精神、競爭意識和擔當情懷,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語言富有感染力,情感充沛。
若能更深入地探討科技迅猛發展中的人文關懷議題,如科技倫理、情感溫度、人的價值等,將使文章在思想深度上更上一層樓。
名師范文:
不論走了多遠,都不忘記為何出發
最早的文字據說只是象形的符號,人們靠它們記錄一天狩獵的成果;后來人們有了紙張,有了筆墨;再后來我們手里的工具變成鍵盤;直到今天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一塊屏幕。自然山河會變遷,科學技術會進步,甚至手里的“筆”也會日新月異。真正鑄造未來的,是握“筆”的手,是人的精神。
工業革命以來,以數學、物理、化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的確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了跨越式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僅讓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得到空前拓展。這種認識的擴展,更以目可及、手可觸的形式,無比具象地呈現在人類面前。高聳入云的不再只有山巒,也有人造的廣廈;浩瀚深空中不再只有繁星點點,也有火箭飛船;人類的身體不再只聽憑基因的判決,我們有日新月異的藥石。人的生命延長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我們甚至開始期待離開孕育我們的星球,去探索無窮的宇宙。
這一切由自然科學帶來的進步,都有一個共性。它們都是如此直接可感,幾乎都可以被量化。而與這種“直接性”構成強烈反差的,便是人文精神的“間接性”和“不可量化性”。而對直接的、可量化的無盡的崇拜和追求,最終走向功利。對“可見”和“直接”的過于注重,可能讓我們徹底背離真理。柏拉圖說我們永遠無法畫出真正意義上的圓。理念中的圓和我們用數學工具所能畫出的圓始終是有一個縫隙的。這個縫隙,也許恰恰就是無法被量化的人文之識穿透進來的地方。
秦漢的千里金城不再,盛唐的恢弘長安不再,兩宋的繁華市井不再,明清的雄關和宮殿不再。一切物質的,人造的事物,都不可避免有消亡的一天,唯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在“大江”無情地“東去”中歷久彌新。數千年的路程,讓我們有著《詩經》的質樸、《離騷》的深情,太白的浪漫恣肆、子美的現實關切,讓我們有易安曾經的天真爛漫、稼軒的憂國憂民。延綿千百年的精神基因,讓這片熱土上無窮的遠方,無盡的人們,都與我們息息相關、血脈相連。不論我們的世界發展到怎樣的地步,我們的工具先進到何種程度,重要的是這種精神不變。
江河奔涌,不舍晝夜。科技的洪流以其沛然莫御之力,不斷重塑著我們腳下的山河與生活的面貌。然而,任憑工具如何迭代,載體如何變遷,那握筆之手所承載的精神內核——對真善美的求索,對家國天下的擔當,對生命價值的敬畏與詠嘆——始終如定盤的星斗,指引著洪流的方向,鑄就著未來的魂魄。我們既需以智慧之炬照亮前行的險隘,更當以人文之筆,飽蘸千年的精神積淀,在時代的畫卷上,書寫下不因物質湮滅而褪色、不為功利浪潮所淹沒的永恒價值。
點擊下方鏈接即可參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