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Pixabay
撰文 | 宋文法
阿斯巴甜,是一種人造甜味劑,廣泛存在于全球數千種產品中,包括無糖飲料、零食和低熱量食品等。
2023年7月,世衛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阿斯巴甜歸為可能對人類致癌之列(2B組),聯合專家委員會重申其每日允許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40毫克。
為了減少糖的攝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食用人造甜味劑。人造甜味劑被認為是一種更健康的替代品,但其對健康的影響仍存在爭議。
近日,中國學者在《科學報告》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Metagenomics and transcriptomics analysis of aspartame’s impact on gut microbiota and glioblastoma progression in a mouse model "的研究論文。
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阿斯巴甜可能通過改變腸道菌群組成和表觀遺傳修飾,激活促癌基因表達,從而促進膠質母細胞瘤進展。
圖:論文截圖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具侵襲性的原發性腦腫瘤,預后極差,5年生存率不足10%。近年研究揭示,腸道菌群可通過“腸-腦軸”調控大腦免疫微環境。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小鼠構建了GBM模型,將其分為阿斯巴甜組(50 mg/kg)和正常飲水組,通過宏基因組測序、轉錄組測序和m6A甲基化測序,分析了阿斯巴甜對腸道菌群、基因表達及表觀遺傳修飾的影響。
對腸道菌群分析發現,阿斯巴甜組顯著降低了腸道菌群中Rikenellaceae菌科的豐度,該菌群與短鏈脂肪酸代謝、代謝健康和免疫調節密切相關,可能影響腸-腦軸。
對基因表達與甲基化修飾分析顯示,在阿斯巴甜組中,6146個基因的表達發生顯著變化,并有6322個轉錄本的m6A甲基化水平改變。關鍵基因MYC、CDKN1A、TGFB1的表達和m6A修飾均顯著升高,其中TGFB1的高表達與GBM患者不良預后相關。
TGFB1高表達與GBM患者不良預后相關(圖:論文截圖)
信號通路分析顯示,差異表達基因主要集中在PI3K-Akt、p53信號通路、細胞周期,這些通路與膠質細胞生成、神經元凋亡、細胞外基質調控相關,與腫瘤發展密切相關。
研究指出,盡管阿斯巴甜未顯著促進腫瘤生長,但研究首次揭示了其可能通過改變腸道菌群組成和表觀遺傳修飾,激活促癌基因表達,為膠質母細胞瘤(GBM)進展“鋪路”。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首次將阿斯巴甜-腸道菌群-m6A甲基化-腫瘤進展聯系起來,盡管沒有發現腫瘤體積顯著增大,但表觀遺傳改變可能是長期風險的早期預警。
盡管如此,研究人員強調,由于這是一項在小鼠身上進行的臨床前研究,因此研究結果尚不能直接推廣到人類健康結果,需謹慎解讀結果。
綜上,這項研究為理解飲食因素如何通過腸道菌群和表觀遺傳調控影響腫瘤進展提供了新視角,并為腫瘤治療提供了潛在靶點,例如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或靶向m6A修飾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阿斯巴甜還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相關。
2025年2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研究團隊在"Cell Metabolism"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Sweetener aspartame aggravates atherosclerosis through insulin-triggered inflammation "的研究論文。
研究顯示,在靈長類動物和嚙齒動物中,阿斯巴甜會引發胰島素激增,加劇動脈粥樣硬化,導致更高程度的炎癥,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圖:論文截圖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5-06193-5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5.01.006
助力醫學研究高質量發展,推動醫療科技創新轉化!
研究設計|課題申報|數據挖掘|統計分析
生信分析|選題指導|寫作指導|評審指導
選刊投稿指導|研究項目指導|定制化培訓
定制化研究設計|真實世界研究(RWS)實施
聯系醫諾維
醫諾維,一站式科研平臺,科研合作請點擊公眾號菜單“科研合作”。
轉載、進群、宣傳研究成果、新聞稿、課題組招聘、企業宣傳推廣等,請掃碼添加小編,切記注明來意。
(請注明來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