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越來越多的證據揭示了人體腸道微生物與動脈粥樣硬化之間存在令人信服的聯系,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影響血管的疾病,其特點是膽固醇和炎性細胞形成的脂肪沉積物在動脈壁上堆積,最終形成斑塊,這些斑塊可能會阻塞動脈血流,導致中風、心臟病發作和其他健康問題。
2025 年 7 月 16 日,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題為:Imidazole propionate is a driver and therapeutic target in atherosclerosi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發現,腸道細菌的一種代謝物咪唑丙酸(Imidazole Propionate,ImP)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從而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檢測、預防和個性化治療提供了新靶點。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范圍內主要的致死病因,動脈粥樣硬化是其主要誘因。盡管在預防和治療方面取得了進展,但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凸顯了在看似健康的人群中采取早期干預措施的必要性。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復雜的多因素疾病,其預防依據的是傳統的基于心血管風險因素的評分系統,但這些評分系統無法在早期階段識別出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的高危個體。此外,主要的藥物干預措施必然針對已確定的風險因素(脂質代謝以及最近發現的炎癥)。這凸顯了探索針對動脈粥樣硬化病理生理學中其他因素的治療方法的必要性,尤其是對于那些盡管接受了最佳治療但仍存在顯著心血管殘余風險的患者。
微生物群代謝和宿主之間的串擾(Crosstalk)會對心血管疾病有所貢獻。然而,目前的研究僅描述了少數與心血管疾病晚期相關的腸道微生物群依賴的代謝物。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頭發嘗試確定與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疾病早期階段相關的微生物代謝物,這些代謝物可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觀察到,由腸道細菌產生的代謝物咪唑丙酸(Imidazole Propionate,ImP)與小鼠以及兩個獨立的人類隊列中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有關。此外,給易患動脈粥樣硬化的實驗小鼠喂食普通飼料并添加 ImP,足以誘發動脈粥樣硬化,且不會改變血脂水平,這與全身和局部固有免疫及適應性免疫的激活以及炎癥有關。
研究團隊進一步揭示,ImP 是通過髓樣細胞中的咪唑啉-1 受體(I1R)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阻斷 ImP-I1R 信號軸,可抑制由 ImP 或高膽固醇飲食誘導的小鼠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
腸道細菌產生的 ImP 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
總的來說,該研究確定了腸道細菌代謝物ImP與活動性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強關聯,并揭示了 ImP-I1R 信號軸對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貢獻,這為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診斷和個性化治療開辟了新途徑。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263-w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