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高溫下,8噸惡臭垃圾,兩個揮汗如雨的身影。
當盧女士接過失而復得的兒童手表時,表達自己的幸運時,可曾想過那兩個沒有姓名的環衛工人何其不幸?
這次山西大同想傳達“城市溫度”的,終究沒能焐熱網友的心。
人民日報等官媒的銳評,更是句句說到了網友們心坎上。
1、“暖心”遭質疑
7月的大同,驕陽似火,地面溫度直逼40℃。
就在這樣的高溫天里,一段被當地媒體稱為“暖心”的內容在網上傳播,卻引發了軒然大波。
的主角是來自深圳的盧女士,7月1日下午一家人乘坐高鐵時,孩子不慎將兒童手表遺落在列車上的紙質垃圾袋里,下車時沒注意便遺失了。
第二天,盧女士發覺兒童手表丟失,通過手表定位判斷其還在大同,于是撥打了12345熱線求助。
當天大同的環衛部門就派遣兩位環衛工翻找中轉站的垃圾,進行尋找。
中轉站8噸壓縮垃圾,環衛工經歷4小時的翻找,才在下午找到手表交給上級,并于當晚送還盧女士。
這件新聞被大同文旅當作正能量的暖心故事來大肆宣傳,不料,網友卻根本不買賬!
不少人都認為這樣的行為并不值得宣揚,甚至提出了尖銳的質疑。
一部分網友從資源成本的角度出發,認為相比于一個兒童手表,環衛工高溫作業4小時的人力成本、垃圾轉運處理費用遠超物品價值。
有網友直言:
“這塊兒童手表里面難道有什么必須找到的國家機密嗎?”
在公共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此大費周章地尋找一塊手表,是否是對資源的不合理分配呢?
另一些網友則將關注點放在了環衛工人身上。
在炎熱的天氣里,徒手翻找垃圾工作強度實在太大,而且存在健康風險。
在這條新聞中,盧女士出了名,大同城管局副局長肖志剛出了名,最應該被感謝的兩位環衛工在哪呢?
他們是男是女,姓甚名誰?
當天有沒有因為翻垃圾中暑?后續有沒有感染肺炎等疾病呢?
兩位環衛工是否是外包職工,環衛公司有沒有對兩位環衛工進行嘉獎呢?
無人得知!
本身環衛工作就十分辛苦,翻找垃圾,替人尋物實在是不合理的負擔。
今年6月也有一件環衛工翻垃圾尋物事件的發生,消息同樣來自人民日報。
廣東東莞有一位市民的人工耳蝸被家人誤當垃圾丟掉,報警求助。
警方聯系了環衛部門,多方合作,翻找垃圾將人工耳蝸找回。
一副人工耳蝸,定制時間久、價格高昂,而且屬于醫療器材的范疇。
如果丟失,可能會存在失主生活受影響,甚至暫時無力重新配置新耳蝸的情況。
關乎一個人的基本生活權益,找回人工耳蝸也算是在守護群眾的切身利益,這種付出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當時的評論區已經有人提出:
“不該讓環衛部門為其家人的失誤來買單。”“警察、環衛工加班費結一下。”
有些網友評價這些評論“冷漠”,更多人是在向環衛工表示“辛苦了”。
而到目前,這種“感動敘事”再次上演,是否掩蓋了底層勞動者的被迫付出,將環衛工人置于一種道德綁架的境地?
上次是翻垃圾尋找是救命、要緊的工具,尚且算合理,但環衛工并沒有得到表揚和報酬。
而這次的兒童手表顯然不屬于緊急必需品,那么下次,又將有多少位環衛工為了失主的什么物品去翻垃圾呢?
2、尋表環衛工和丟表盧女士平等嗎?
盧女士在手表被找回后,想給環衛工人發紅包表示感謝,卻遭到了拒絕。
關于是誰拒絕的,說法不一,有消息稱是城管領導出面拒絕的,理由是“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盧女士的心意是好的,想用紅包表達對環衛工人辛苦付出的認可和感謝。
可這份善意被擋在門外,無論拒絕者是領導還是環衛工人自身因顧慮不敢接受,都讓人覺得不妥。
如果是領導拒絕,那便是越俎代庖,剝奪了環衛工人接受感謝的權利;
如果是環衛工人因種種顧慮不敢接受,也反映出他們在工作環境中可能存在的束縛。
更讓人不適的是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長肖志剛的回應。
面對網友對耗費環衛工人4小時去翻垃圾找兒童手表是浪費資源的質疑,他表示:
“做啥是值,做啥不值?只要群眾需要,就是我們該做的事。”
決策者坐鎮空調房,而承擔風險和命令的是薪水微薄且沒有任何保護的環衛工。
這番話看似在強調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則是慷他人之慨!
肖局長作為管理者,并未親身體驗在高溫下翻找 8噸垃圾的艱辛,卻輕描淡寫地將環衛工人的巨大付出一筆帶過。
沒有提及如何保障他們的權益,也沒有說明如何彌補他們的辛苦。
為什么這條“暖心”觀眾不喜歡看?
因為太多觀眾都是底層的人民,他們并不是高高在上等待幫助的那位深圳盧女士。
而翻找垃圾的環衛工,可能就是他們的父母、親戚、鄰居。
這些網友看到更多的感覺,是不平等!
盧女士作為求助者,在整個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
她的需求得到了快速響應,最終也找回了手表。
大同文旅得到了服務游客的好名聲,城管局長得到了展現高風亮節的機會。
而環衛工人的權益沒有受到重視,他們連一個鏡頭都沒有!
且看關于此新聞各媒體都在中出現環衛工人畫面時,標注“圖片與事件無關”。
那些環衛工人的勞作,是不被看到、不被記錄的。
本該在新聞中被表揚的角色是他們,如今卻成了模糊的“背景板”,甚至在這場翻垃圾的事件中受到傷害,也可能求助無門。
這種不平等的背后,是對底層勞動者的輕視。
南方都市報數據顯示,超過80%地區的環衛工人收入水平在2000元/月左右。
他們干著最臟最累的活,拿著微薄的工資,如今還要去接手多少本不屬于他們的責任呢?
很多網友表示經歷過給路邊的環衛工拍打卡照,因為環衛公司要求完成。
工資問題短時間內難以解決,但給予他們勞動的尊重、吃飯休息的干凈地方卻不是很難。
他們應該被更多人關注。
結語
公共服務的溫度,不僅要體現在對群眾需求的回應上,更要體現在對每一位勞動者的尊重和關懷上。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認可。
否則,再 “暖心” 的宣傳,也只會讓人覺得冰冷。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眾人翻8噸垃圾找到僅8克重的人工耳蝸
人民日報|環衛工翻8噸垃圾找回兒童手表引質疑,當地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