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鬧天宮的過程,是《西游記》原著寫得最出色的部分,而現代的改編和解讀,總是并不怎么“忠于原著”。那么,從原著來看,大鬧天宮這部分有什么值得我們再品一品的?
太白金星兩次招安
四海龍王和十代冥王都到天庭告猴子的狀,天庭就開始商討,應該怎么處理這個問題。太白金星站出來了,說招安吧。于是把孫悟空招到天上來,到御馬監做了個弼馬溫。
孫悟空管理的這個部門,叫御馬監。這個部門明朝是真有的,明朝的宦官系統,有所謂十二監四司八局,總共二十四衙門。十二監里有一個御馬監,十二監的長官,都被尊稱為太監。——太監這個詞也是在使用的過程中貶值了,一般小宦官原是沒有資格叫太監。
御馬監的太監,正四品,官是真不小了。但是,從《西游記》描寫的孫悟空當弼馬溫時的工作看,他當的不是御馬監太監。明代凡是有條件養馬的縣,都有馬場,這個馬場的長官,叫牧監,不入流。孫悟空干的事,像是牧監。
這里有個細節值得一說:
這猴王查看了文簿,點明了馬數。本監中典簿管征備草料;力士官管刷洗馬匹、扎草、飲水、煮料;監丞、監副輔佐催辦;弼馬晝夜不睡,滋養馬匹。日間舞弄猶可,夜間看管殷勤,但是馬睡的,趕起來吃草;走的捉將來靠槽。那些天馬見了他,泯耳攢蹄,倒養得肉膘肥滿。不覺的半月有馀,一朝閑暇,眾監官都安排酒席,一則與他接風,二則與他賀喜。
正在歡飲之間,猴王忽停杯問曰:“我這‘弼馬溫’是個甚么官銜?”眾曰:“官名就是此了。”又問:“此官是個幾品?”眾道:“沒有品從。”猴王道:“沒品,想是大之極也。”眾道:“不大,不大,只喚做‘未入流’。”猴王道:“怎么叫做‘未入流’?”眾道:“末等。這樣官兒,最低最小,只可與他看馬。似堂尊到任之后,這等殷勤,喂得馬肥,只落得道聲‘好’字,如稍有些尪羸,還要見責;再十分傷損,還要罰贖問罪。”猴王聞此,不覺心頭火起,咬牙大怒道:“這般藐視老孫!老孫在花果山,稱王稱祖,怎么哄我來替他養馬?養馬者,乃后生小輩,下賤之役,豈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將去也!”(第四回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許多影視劇和動畫片,拍孫悟空當弼馬溫一段,都要加一個地位高點的神仙,羞辱了猴哥,才導致猴哥憤然離職。
但看這段原著,并不存在這位大神,把猴哥氣走的,是猴哥手下的員工。
平心說,開始玉帝對猴哥還是不錯的。接到龍王和冥王的告狀,本來打算發兵征剿,太白金星提議招安,他也從善如流了,“著文曲星官修詔,著太白金星招安”,有正式發文,流程也很像樣。孫悟空面見玉帝時,自稱“老孫”,表現無禮,玉帝也沒計較。
總之,站在玉帝的立場看,他已經展示出極大的包容。把猴哥納入體制,讓一個“妖仙”變得可防可控,目的就達成了。
但問題是,這猴子不是到天上來養老的,他竟然是個工作狂。
原著寫猴哥的工作狀態,很生動,古人就忍不住評點:“老孫卻不尸位素餐。”但從一般御馬監的監丞、監副、典簿、力士的視角看,來這么一個新領導簡直是禍從天降,工作量是瘋狂增加了,而這些臟活、累活,年終總結時是最難算作成績的,加班費恐怕也是沒有的。
他們當然有怨氣,所以他們才要對孫悟空說這些話,把事情挑破:你就是不入流,你就是升不上去,別卷了。
而這一激,竟然直接把孫悟空氣得離開天庭、亮出齊天大圣的旗號,恐怕誰也沒想到。而當孫悟空反出南天門,扯起齊天大圣的大旗,問題的性質顯然升級了。于是玉皇大帝派托塔天王李靖和哪吒三太子還有巨靈神等一幫神仙,前去剿滅。結果根本不是孫悟空的對手,只好再回去搬請援兵,太白金星又出來,說還是招安吧,那猴頭想做齊天大圣,就給他做齊天大圣,但是不讓他管事,不給他俸祿,就這么養起來。
玉帝同意了,于是太白金星二次上花果山,請孫悟空到天上來做齊天大圣。
但實際上,天庭對怎么處置孫悟空,一直有兩種相反的意見,分別是剿滅和招安。而有意思的是,天宮里主張招安的,竟然是太白金星。
現在各種影視劇影響太大,大家心目中,太白金星可能都是個慈眉善目人情通透的老頭兒。但實際上,太白金星的寓意,本來可不是這個。
太白金星也就是太陽系八大行星里的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陽、月亮以外的最明亮的星體,早上叫啟明星,晚上叫長庚星,自古以來就非常被關注。
太白金星象征什么呢?戰爭。
道理很簡單,他對應五行當中的金,武器是金屬打造的,所以金星當然象征戰爭。比如《史記·天官書》里,太白是高頻出現的詞匯,有大量分析太白在什么位置出現,就意味著戰爭結果如何的記載。如:
熒惑從太白,軍憂;離之,軍卻。出太白陰,有分軍;行其陽,有偏將戰。當其行,太白逮之,破軍殺將。
其(指水星)與太白俱出東方,皆赤而角,外國大敗,中國勝;其與太白俱出西方,皆赤而角,外國利。
作為戰爭象征的太白金星,到《西游記》時代,竟然轉型成了一個和事佬。不過想想也很合理,因為無論是鉆研歷史還是觀察現實,都很容易注意到一個現象:在形勢不利時,主張戰爭的經常并不是武將。
中國古代,言官清流往往是最好戰的,武將反而不得不客觀評估戰場形勢。
孫悟空的戰斗力為什么前強后弱?
孫悟空二次上天,齊天大圣做得很開心,“閑時節會友游宮,交朋結義”。但很快,就有許旌陽真人向玉帝舉報,任由事態這么發展下去,要出問題。
許旌陽這番話,是早朝時公開說的,不是暗戳戳打小報告。和孫悟空“俱只以弟兄相待”的眾仙家很多也在場,沒有誰站出來反駁許旌陽。說明大家很可能想法一致,甚至于,許旌陽可能就是公推出來代表大家說話的。
孫悟空這種出世才幾百年的“妖仙”,竟然可以享用齊天大圣的尊號,讓千萬年清修才有了今天這點地位的神仙怎么想?天上的神仙對孫悟空也是看不慣的。猴哥和大家稱兄道弟,覺得其樂融融,是他自己的想法。神仙們并不想被一只猴搭訕然后彼此稱朋友,只不過他們都有涵養有體面,所以沒有表現出來罷了。
于是他們選擇了孫悟空不在場時,跟玉帝說讓猴兒離我們遠點。
玉帝任命孫悟空去看管蟠桃園,古代文人讀書至此就留下批語:
“著他管蟠桃園,分明使貓管魚,和尚守婦人也。”
玉帝如此安排,是糊涂了,還是故意設局害孫悟空?怎么理解當然可以各開各的腦洞,可以肯定的則是,孫悟空在天上并不像電視劇里表現得那么受歡迎。
沖突是必然要發生的,蟠桃會只是導火索。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隨后孫悟空逃回了花果山,李天王和哪吒太子再次出馬,還帶著四大天王、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共十萬天兵,布下一十八架天羅地網,要捉拿孫悟空。結果一打之下,十萬天兵天將也不是孫悟空的對手。
這里,就引出了一個讓無數人好奇的問題,這時候孫悟空這么厲害,后來西天路上,怎么有那么多妖怪,孫悟空都打不過,還得到處搬請救兵呢?
首先,《西游記》是世代累積型的作品,不是一個人寫的,就算最后是由一位作者把這部書整合出來的,很多情況他也改變不了。
西行求法,本來是唐代玄奘法師的事跡,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內容,根本就不挨著。
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里,就已經出現了猴行者的角色,保護三藏法師西天取經。不過猴行者扮演的角色,很多時候與其說是護駕,不如說是導游,負責給三藏法師解釋情況。
當時毗沙門天王的崇拜還很流行,毗沙門天王的特點是手上托著一只塔,也就是托塔天王。這個在百回本《西游記》里被孫悟空打得狼狽不堪的天兵統帥,在《取經詩話》里就風光了:三藏和猴行者多次靠喊一聲天王,就克服了困難。也就是說,在這個早期版本里,就定了猴行者經常要喊人幫忙的基調。
齊天大圣鬧天宮的故事是哪里來的呢?是福建、廣東一帶的口頭傳說,這些地方猴子多,流行猴精的傳說,把猴子說得特別厲害。既然是口頭傳說,那當然也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有的版本是大鬧天宮之后勝利大逃亡,有的則被鎮壓了。反正,這個故事系統里的猴子,是神通廣大的。
大概是元朝的時候,有人突然靈機一動,可以把這里的猴子故事加入唐三藏取經的故事里去。于是,大鬧天宮的這只猴,和保護唐僧取經的那只猴,也就合二為一了。
但是,前一只猴基本是所向無敵的屬性,后一只猴是到處找人幫忙的屬性,沒法徹底融合,所以就給人一種前后武力值不穩定、強行融合的印象,也給后人留下了充足的解釋演繹的空間。
來源:本文經“國家人文歷史”(微信ID:gjrwls)授權轉載。
新媒體編輯:張雨楠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