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時代》雜志的特約編輯克魯格表示:“美國不讓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是愚蠢之舉。”
結果遭到了網友們的炮轟。
如今中國已成功建成并運營自己的天宮空間站。可反觀美國,其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卻因年久失修而問題頻出。按照既定規劃,國際空間站將在2031年退役,可美國卻很難在短期內造出新的空間站。
于是,部分美國網友在知名問答社區Quora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倘若中國拒絕美國加入其空間站,美國是否能將其擊落?”
那么,美國網友所設想的這一情況,究竟有沒有實現的可能呢?
20世紀90年代,美國、俄羅斯等16個國家計劃一同建造國際空間站。彼時,中國的航天技術雖尚未達到頂尖水平,但已具備相當的基礎實力,于是中國遞交了加入國際空間站項目的申請。
然而,美國卻以所謂的技術差距和安全擔憂為借口,屢次將中國的申請拒之門外。
不僅如此,美國國會更是出臺了“沃爾夫條款”。該條款不僅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與中國開展任何形式的合作,甚至限制中國科學家參與國際學術會議。
這種不公平對待激發了中國人的斗志。大家深知,依靠他人不如依靠自己,唯有自主創新才能突破封鎖。
1992年啟動的“921工程”明確了“三步走”戰略:發射載人飛船、突破交會對接技術、建造空間站。至此一場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航天攻堅戰正式打響。
1999 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發射,邁出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
為了攻克載人飛船的返回技術,團隊成員在沙漠中反復模擬著陸場景,忍受著極端氣候的考驗;為了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他們對飛船的每一個部件都進行了成千上萬次的測試,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隱患。
2003 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楊利偉在太空中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這一刻,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與此同時,“嫦娥” 工程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從 2007 年嫦娥一號成功繞月探測,到 2013 年嫦娥三號實現月球軟著陸并釋放玉兔號月球車,再到嫦娥五號攜帶月壤成功返回,每一步都凝聚著中國航天人的智慧與汗水。
在嫦娥五號任務中,為了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科研人員們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僅在地面模擬訓練就進行了數百次,最終在距離地球 38 萬公里的月球軌道上,上演了一場精彩的 “太空之吻”。
隨著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不斷突破,中國建造自己的空間站被提上了日程。
天宮空間站的建設,是一項涉及數百個領域、數萬科研人員參與的系統工程,其難度之大、技術之復雜,在世界航天史上都屬罕見。
2021 年 4 月 29 日,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 B 遙二運載火箭帶著 “天和” 核心艙進入了太空。
當火箭成功將核心艙送入預定軌道的消息傳來,指揮大廳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許多航天人激動得熱淚盈眶。
這一時刻,中國空間站建造的大幕正式拉開,“天和” 核心艙進入軌道后,需要完成一系列復雜的在軌測試,包括姿態控制、能源供應、環境控制等多個系統的調試,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可能影響后續任務的開展。
2022 年 7 月 24 日,“問天” 實驗艙在長征五號 B 遙三運載火箭的托舉下順利升空,并于次日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
“問天” 實驗艙不僅攜帶了大量的科學實驗設備,還具備一定的應急避難功能,是對核心艙功能的重要補充。
而僅僅三個月后,“夢天” 實驗艙又踏上了征程,于 10 月 31 日發射升空,并在 11 月 3 日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
“夢天” 實驗艙主要用于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驗,其搭載的科學實驗柜涵蓋了材料科學、流體物理、生命科學等多個領域。
在 “夢天” 實驗艙對接完成后,中國天宮空間站三艙組合體正式形成,一個重達 66 噸、在軌運行壽命不小于 10 年的空間站展現在世人面前。
就在中國天宮空間站正值壯年的同時,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卻已顯露出老態龍鐘之相。
自 1998 年首個模塊發射升空以來,國際空間站已在軌運行了二十多年,其結構老化、設備故障等問題日益凸顯。
近年來,國際空間站多次出現空氣泄漏、太陽能電池板故障等情況,不得不進行緊急維修。
更重要的是,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壽命早已到期,雖然經過多次延長,但退役的命運已難以避免。
此外,國際空間站的合作模式也存在諸多局限,其主要參與國為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和歐洲航天局成員國,合作范圍相對狹窄,發展中國家很難獲得參與的機會。
而且,美國在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中常常帶有政治色彩,將航天合作作為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工具。
與之截然不同的是,中國天宮空間站從一開始就展現出了開放包容的姿態。在牢牢掌握核心技術自主權的基礎上,中國始終秉持開放合作的理念,積極與聯合國攜手,為其他國家提供開展科學實驗的寶貴機會。
時至今日,已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駐。這一系列成就,成功開創了“自主建設與國際合作并駕齊驅”的全新發展模式。
這種模式既保障了技術自主,又通過國際合作提升了空間站的科學價值,展現了中國在航天領域的全球視野與責任擔當。
眼看中國的空間站發展的越來越好,而美國的卻面臨著即將退役的局面,于是就有網友問了“如果中國不讓美國加入到 中國的空間站中,美國是否應該將其擊落”。
還沒等中國網友上去懟他,一位美國網友就直接回復了他“那美國不讓中國加入空間站的時候,中國是不是也應該把它打下來”。
隨后新加坡網友回復,更是讓這位提出問題的美國網友直接啞口無言,畢竟當初的沃爾夫條款可是美國自己制定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