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金陵城中的那面萬字旗。
1937年12月的南京城,寒風裹挾著硝煙和血腥味。
日本士兵的皮靴踏過斷壁殘垣,機槍掃射聲與凄厲哭喊交織成死亡交響曲。在秦淮河邊,尸體堆積如山,護城河的水已被染成暗紅。
小粉橋1號的德式宅院內,一位高鼻深目的德國人正指揮助手將一面巨大的納粹黨旗鋪展在院中。
約翰·拉貝——這個被南京難民稱為“活菩薩”的西門子公司經理,望著門外黑壓壓跪倒一片的中國百姓,雙手顫抖地打開了大門。
六百多名驚恐的難民如潮水般涌入這方寸之地。拉貝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他們像供奉神祇一樣尊敬我們這些歐洲人,只要我們從他們身邊走過,他們就跪下來,我們難受得不知如何是好。”
1908年,26歲的德國青年約翰·拉貝踏上中國土地。此后的30年里,他從北京到南京,一路晉升為西門子分公司經理,娶了德裔妻子多拉,孩子們也都出生在中國。
1937年11月,淞滬會戰后的南京危在旦夕。各國使館紛紛撤離,德國大使館秘書羅森最后一次勸說拉貝離開:“留下只有死路一條!”
這位55歲的商人卻做出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我并非盲目參與這一切,我決心已定。”
在給朋友的信中,他道出心聲:“富人們逃走了,窮人們不得不留下來,他們不知道該到哪里去,他們沒有錢逃走,他們不是正面臨著被集體屠殺的危險嗎?我們難道不應該設法幫助他們嗎?”
拉貝并非孤身奮戰。他與14位外國傳教士、醫生和商人組成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并被推舉為主席。
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區,25個難民收容所——這個微小的“諾亞方舟”將在血海中為25萬生命提供最后庇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日軍第六師團長谷壽夫“對中國人絕不留情”的命令,開啟了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
安全區瞬間成為人間煉獄中的孤島。拉貝在租住的小粉橋1號院子里搭起防空洞,用納粹黨旗鋪成巨型遮棚。憑借德日同盟關系,這面旗幟成為震懾日軍的特殊護身符。
每當日本兵翻墻入內企圖施暴時,拉貝便打著手電筒,高舉納粹袖標怒斥:“你們想干什么!”那“滿臉兇相”常令施暴者倉皇逃竄。
僅僅在拉貝家中就擠進六百余難民。12月23日一天內,他就驅趕了五六批前來騷擾的日本兵。
一次日軍抓走拉貝的司機,答應讓他用20名戰俘交換。拉貝挑選時“比電影《掃毒》中劉青云在兩個兄弟之間選一個時更難受”,他最終選擇了有家庭的人。未被選中的戰俘隨即被集體屠殺。
拉貝幾乎每天撰寫《暴行報告》,累計提交428件抗議公函。他在日記中痛述:“我的心情悲痛極了,把人像動物一樣強行拖走,太殘酷了。”
當屠殺持續,饑餓成為另一把屠刀。日軍封存全城糧食,安全區僅有的萬余袋米面被沒收。25萬張饑餓的嘴,讓拉貝開始了另一場生死博弈。
1937年12月底,拉貝與日軍軍需官石田少佐展開拉鋸戰。對方先是許諾出售5000袋米,后又出爾反爾。
拉貝當面怒斥:“30萬人1000袋米怎么吃?”他甚至在報告中質問日軍高官:“你們一天吃多少米?”
為籌糧,拉貝驅車穿梭于炮火中。他從上海購得600噸食品,卻遭日軍阻撓。最終通過美德英三國使館聯合施壓,才爭取到每日1000袋米的供應。
1938年新年,劫后余生的難民在院中列隊,向拉貝三鞠躬。他們獻上一塊長3米寬2米的紅綢,上書:“濟難扶危,佛心俠骨”。
當翻譯告訴拉貝“你是幾十萬人的活菩薩”時,這位鋼鐵般的德國人淚流滿面。
在難民此起彼伏的鼾聲中,拉貝在油燈下奮筆疾書。從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2117頁的《拉貝日記》記錄了500多起慘案,成為南京大屠殺最完整的第三方記錄。
翻開發黃的紙頁,字字泣血:
“12月15日:荷槍實彈的日本士兵將1300名難民包圍捆綁拖走...后來這些無辜的人在護城河邊被機槍掃射而死。”
“12月17日:城市許多地方出現饑荒,我用私人汽車給司法部難民送去成袋糧食。”
日記中關于日軍在安全區的暴行記錄占整本篇幅的20%,平均每日至少20起。這還只是在納粹旗幟庇護下的安全區內,安全區外的慘狀更令人毛骨悚然。
幸存者李世珍老人回憶:“一個家族37個人,被日本兵抓住準備砍頭時,拉貝剛好經過交涉救下。這個家族都說,沒有拉貝就滅亡了。其實我們都一樣。”
1938年2月,拉貝被迫離開南京。回到柏林后,他在演講中展示大屠殺照片,揭露日軍暴行,很快被蓋世太保投入監獄。
二戰后,因納粹黨員身份,拉貝又遭英美逮捕。64歲的他出獄后面臨失業,全家蝸居在漏雨的閣樓,靠野菜糊度日。當南京市民得知恩人困境,短短數日募捐1億元(相當于2000美元),國民政府特批外匯轉賬。
1948年3月,南京市長帶著10噸食物包裹抵達柏林。捧著來自東方的救命糧,拉貝跪地泣不成聲:“我從沒忘記美麗的南京,我的第二故鄉。”
1950年1月5日,拉貝中風去世。1996年,其外孫女萊因哈特夫人公開塵封的日記。次年,因墓地租約到期無力續費,拉貝墓碑被柏林陵園拆除。南京市政府得知后,將墓碑迎回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并付清40年管理費用。
墓碑基座上鑲嵌著南京雨花石,銘刻著:“感恩,永遠銘記拉貝先生的國際人道主義善舉。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歐洲。3月,一封緊急求助信送達中國駐德大使館。寫信人是海德堡大學醫院醫生托馬斯·拉貝——約翰·拉貝的孫子,他的家人和患者急需特定抗疫藥品。
中國工信部立即行動。浙江一家藥企聽聞是拉貝后人求助,當即決定免費贈藥。
藥品以最快速度空運德國,包裝箱上印著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照片與“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字樣。
4月,南京市政府籌集30000只口罩、620瓶抗疫藥品和200套防護服專機送達德國。托馬斯·拉貝含淚致謝:“中國人民從不會忘記向朋友施以援手。”
當有記者問為何如此迅速響應,中國駐德大使吳懇的回答觸動世界:“德國在幾十年前幫助了我們,我們也在幾十年后幫助他們!”
拉貝故居的小粉橋1號,如今已成為紀念館。庭院里那棵他親手栽種的梧桐已亭亭如蓋,濃蔭遮蔽著1937年的血色記憶。
2019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獲贈美國牧師約翰·馬吉拍攝的37分鐘影像——現存最完整的大屠殺動態畫面。這些珍貴史料與《拉貝日記》共同構成揭露暴行的鐵證鏈。
每年清明,拉貝墓碑前總擺滿鮮花。一位南京老人帶著孫女獻花時說:“記住這個德國爺爺,他救過我們整座城。”
2023年,美籍華人魯照寧向紀念館捐贈125份1937年美媒報道,其中《紐約時報》頭版標題《所有俘虜均遭屠殺》依然觸目驚心。歷史真相在代代傳承中愈發清晰。
2020年春天,當托馬斯·拉貝打開來自中國的藥品箱時,一張紙條飄然落下:“您祖父拯救的25萬人中,有我的祖母。”此刻,遠在南京的拉貝墓碑前,一束鮮花上的露珠在陽光下閃爍,仿佛83年前那個德國人看到紅綢布時落下的淚滴。
時間的長河沖刷著戰爭的傷痕,卻從未沖淡人類相守相助的光芒。拉貝墓碑上南京雨花石溫潤的紋路,正如人道主義精神在歷史深處留下的永恒印記——黑暗可以肆虐,但人性的光芒永不熄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