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藍山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強村富民”為根本,通過政策扶持,積極引導廣大民營企業充分利用自身市場、技術、管理等優勢,以村企“聯姻”發展模式,推動企業優勢和鄉村資源深度融合,實現“村企民”三方共贏。截至目前,全縣共有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家,各級龍頭企業固定資產凈值51217.11萬元,累計帶動農戶5.94萬人通過產業發展增收。
7月12日,走進藍山縣犁頭瑤族鄉新屋地村粽葉種植基地,成片的粽葉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村民們分布在山坡上,忙著采摘粽葉。“粽葉種植管護難度小、經濟效益可觀,今年在原有6畝的基礎上新增加了4畝,目前以6.3元的價格將2千斤左右的粽葉賣到湖南粽鑫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村收購點,收益近一萬元,待今年粽葉全部成熟后,預計可以產生3萬元左右的收益。而且現在粽鑫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村里建立粽葉合作關系,在自家粽葉收獲結束后,還可以到他們的粽葉種植基地做事,一年下來可以增收2萬元左右。”新屋地村民李金發說道。
村企“聯姻”不僅帶動了村民家門口就近增收,還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屋地村村集體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李秀才表示:以前很多年輕人都外出務工,村集體經濟也幾乎為零,后來返鄉創業能人湖南粽鑫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昊明反哺家鄉,與村里簽訂粽葉保底價回收協議,開啟村企“聯姻”發展模式,既帶動了村民家門口就業增收,還有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目前村集體種植了100畝粽葉,按照協議約定價格6.3元計算,今年村集體預計可以產生5萬元左右的收入。
強村富民,產業是關鍵。犁頭瑤族鄉黨委書記趙巾英介紹:“我們鄉位于大山深處,山多地少,原來許多村民都是靠外出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2021年,鄉黨委、政府通過實地調研,找準本地特色產業發展之路,引導各村依托當地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帶領村民通過墾復荒山,大力發展粽葉種植,將昔日‘沉睡’的‘荒山嶺’變為富民強村的‘綠色銀行’。為做大做強粽葉富民強村這一產業,在縣委、縣政府的搭橋牽線下,我們引進相關粽葉企業采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聯姻’模式,帶動全鄉600多戶村民種植粽葉4000余畝,戶均增收1.3萬元;全鄉村集體經濟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目前我們已經爭取到上級項目扶持資金,在村里建設了冷庫、烘烤車間,下一步,我們將在不斷提升村企合作深度和廣度的同時,繼續探索實現企業帶動和村集體自給自足雙管齊下的發展模式。”
“以前我是在外經商,后來得知家鄉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產業發展好政策,并大力支持在外人才返鄉創業,便毅然返鄉成立了湖南粽鑫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身鄉村振興。”該公司負責人黃昊明說道,作為土生土長的犁頭瑤族鄉人,他深知家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特別適合粽葉種植,于是通過流轉村民土地,先自行小面積探索種植粽葉,隨后取得一定效益后,他又開始逐漸擴大種植規模并與三個粽葉資源豐富的村集體種植合作社簽訂粽葉回收協議,帶動村集體年均增收5萬元以上。同時,為方便有粽葉的鄉鎮村民銷售粽葉,他還通過流動上門收購和設立粽葉固定收購點,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將粽葉變現,尤其是方便了部分地處偏遠和家中勞動力有限的粽葉農戶。目前國內外市場訂單量均較為旺盛,公司一年四季都會吸納村民到粽葉種植基地和就業幫扶車間做事,用工人數已由之前的40名增加到了現在的100名,其中到公司粽葉基地做事的村民人均年增收3萬元左右,到就業幫扶車間做事的群眾人均年增收2萬元左右。下一步,將立足家鄉特色優勢資源,不斷探索多元化產業發展新路徑,助力鄉村振興。
如今,在藍山縣不少鄉鎮依托自身資源優勢,找準產業發展方向,積極鼓勵在外鄉賢能人返鄉創業,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目前,該縣已形成了蔬菜、中藥材、水果、茶葉、竹木等特色優勢產業,下一步,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強化政策扶持、完善服務機制,吸引更多“歸雁”投身鄉村振興。(劉文斌 劉錦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