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連某高校發布公告,對21級李某某同學作出開除學籍處分。
公告出來后,很多網友認為,李某某的全名不應該被“公告”出來。公告后,網上對李某某的網暴就呼嘯而來。而這已經不是李某某經歷的第一波網暴。
去年,在李某某被傳和外籍電競職業選手發生親密關系后,她就先后在游戲社區、孫笑川吧等社區被開盒,已經社會性死亡了。
直到今天,一個寫著李某某詳細個人信息的“開盒貼”仍然好好的掛在百度孫笑川貼吧。
開盒,已經成為一種瘋狂亂象,不僅是針對大學生,未成年開盒也屢禁不止。
當14歲的佳佳因偶像被刷黑料,而與對家粉絲互罵,她的真實信息轉頭就被公布在對家的粉絲群。
圖片來源:網絡
“他們已經把我開的很徹底了。”在飯圈,這早已成為粉圈斗爭的慣常手段。
高中生超超因游戲中隊友對自己的一句吐槽就憤而將其“開盒”,把對方家人、老師、同學的信息都扒出,甚至威脅要“讓他在高中失去社交”。
在“開盒”面前,普通人毫無招架之力,隱私成了任人宰割的“商品”。
“開盒”是一種新式網絡暴力違法犯罪行為,僅憑一個ID,就可以找到對方所有的隱私信息,并把這些隱私信息在網上公開。
不少未成年人深陷其中,“開盒”的人也曾被“開盒”,形成暴力的循環。
圖片來源:網絡
積極的信號是,國家相關部門已對這類亂象進行持續地治理:
去年8月,《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正式施行;今年5月,中央網信辦專門印發通知,督促各地網信部門、各網站平臺進一步強化“開盒”問題整治工作。
面對孩子在網絡環境中的行為失范,讓我們不得不思考:
是什么催生了未成年人的“開盒”現象?我們又該怎樣教育孩子,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不傷害他人?
1
沉迷其中,屬于他們的“暴力游戲”
如今,“開盒”逐漸低齡化,慢慢涌向中小學生之中。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調查,85.2%的受訪者遭遇過個人信息泄露,而“開盒”正是這一問題的集中爆發。
當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聚集在社交平臺,選擇“開盒”并沉迷其中,就形成了他們的“暴力游戲”。
NO.1
身份的象征
“開盒”常常發生在未成年人逐漸增加的“飯圈”中。
《半月談》的一項調查顯示:42.2%的中學生從小學就開始追星;52%的中學生追星時間在3年以上。
他們的世界觀尚未成熟,為了讓圈內人認可自己,“開盒”這種極端行為成為最佳選擇。
隨著“開盒”技術的熟練,經常開盒的人逐漸成為粉圈中的“大粉”,他們既獲得了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也獲得了話語權,成為其在圈子中身份的象征。
最初,林薇薇只是群里默默無聞的一名小粉絲,對于正讀高中的她而言,高強度的學習之余,“混飯圈”是她緩解學習壓力的方式,追星群的99+消息陪她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孤獨的周末。
那天,粉絲群的公告跳出一條懸賞:“扒出xx真名+照片。”她想起上周群里流傳的“開盒”指南。
在經歷了幾次開盒失敗后,她意外發現對方抖音定位過某三甲醫院。最終,借助社工庫,她獲取了對方的完整信息。
圖片來源:網絡
在某次為爭奪演唱會前排票源,林薇薇曝光了競爭對手的家長信息,迫使對方退圈,并逐漸在粉絲群擁有了話語權。
但這種權力的代價是永不停歇地“開盒”,因為開的多,追隨者多,在“開盒”的過程中,這些孩子就這樣體會到了現實生活中很難品嘗到的上位者的滋味。
NO.2
威懾的手段
作為一種威懾手段,“開盒”在飯圈中極為奏效,并擁有眾多信服者。
一般來說,“開盒”的信息不會完全公開,僅僅用來阻止對家再發布不良信息。
圖片來源:網絡
但它造成的傷害卻實打實地發生著,被“開盒”者幾乎被迫選擇退圈,甚至“賽博死亡”。
王霞是河北某大學的一名音樂系的大四學生。去年,她在微博評論某歌手在一檔綜藝節目里未全開麥,質疑其唱歌的真實水平。
次日就收到匿名快遞,盒里裝著她的教師資格證復印件和學校領導的信息,她的日常照片也被制成各種表情包,不停地發送到她手機上。
后來,她去網上搜索,發現和她一樣在評論區質疑的網友并不少,但之所以自己被選中“開盒”,或許僅僅只是因為自己微博關注了歌手的對家。
“我不理解,因為這樣的事情就要被威脅。”
那些騷擾的電話和信息就像不知何時會爆炸的炸彈,已經嚴重影響到王霞的生活,每次都是不等她開口說話,謾罵和人身攻擊就襲來,但同時也令她很無力的是,對方的聲音卻明顯很稚嫩。
圖片來源:網絡
最終,王霞退出加過的所有粉絲群,并注銷自己的個人賬號。她安慰自己,這樣的話,至少他們就不會再找到我了。
而這也正是“開盒”者想看到的,他們將現實世界里他人的個人信息當做互聯網上的武器,用以威懾他人,以此實現自己的目的。
NO.3
情感的彌補
當現實生活中的溫暖缺失,網絡暴力就成為一種生存語言。
那些一起“開盒”的朋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們的精神空缺,他們也通過“開盒”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圖片來源:網絡
父母離婚后各自組建家庭,將趙昊送進了這所全封閉式的初中,每月打撫養費的次數比他們互相見面要更頻繁。
在學校,趙昊是永遠縮在教室角落的“小透明”,他的成績不上不下,性格又沉默內向,班上幾乎沒人和他主動搭話。
圖片來源:網絡
直到偶然進入某游戲QQ群,瀏覽完群文件的內容,他發現,“原來動動手指就能讓人恐懼。”此后,數次的技術切磋更讓他成為核心圈層的骨干。
在這個擁有上千成員的“開盒”群里,趙昊結識了一群賽博兄弟。他曾為了給兄弟們出氣,派出群里的“小弟”開盒游戲對家的信息,電話轟炸持續三天三夜。
圖片來源:網絡
兄弟們為他舉辦了專屬的虛擬慶功宴。“這是我第一次體驗到被簇擁的眩暈感。”
正如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所剖析:“當孩子無法在陽光下獲得掌聲,就會轉向黑暗中的喝彩。”
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扭曲的歸屬感構建了新社交生態,這些孩子在現實中被忽略的精神需求,在“開盒”這場網絡狂歡中被重視。
這些未明辨是非的未成年人就這樣被困在這場網絡開盒的暴力游戲之中,難以脫身。
2
從線上到線下,開盒為何從未停止?
“開盒”的群體大多是未成年人,他們選擇“開盒”的理由千萬種:
或是為了宣泄情緒、?惡意報復;或是無視法律、實施惡行;或是被錯誤的金錢觀誤導,在灰色市場里迷失自我;又或者,根本不需要理由。
NO.1
極端的情緒宣泄
他們以“開盒”為武器,肆意宣泄著情緒,而曾開過盒的他們,也因各種原因一樣被別人“開盒”,并遭受“迫害”。
三年前,陳青的父親因生意經營不善負債累累,并拋下家庭不知去向,母親把怨氣傾瀉在他身上。
更令陳青崩潰的是,這些事情不知怎么就傳遍了學校,成為同學們的課后談資,原來的朋友也在他們父母的干涉下不再和他走近。
“憑什么這么對我?難道是我的錯嗎?”
陳青找不到情緒的宣泄口,成績也一落千丈,獨自經歷了無數個失眠的夜晚。
直到某天,他發現只要18元就能買到學校所有老師、同學的身份證號。他突然明白,自己是被別人開了盒,所以那些事情才被他們知道。
圖片來源:網絡
“我要讓他們也感受一下我的痛苦。”林青“開盒”的第一個對象是班長,曾經,兩人還稱兄道弟過,但班長也是最先選擇遠離他的同學。
而當林峰因在電競直播中批評某選手操作,遭對方粉絲開盒時,父親的事跡在家族群傳閱,母親被陌生人電話騷擾,他再次體會到了被開過盒的受害者的絕望。
圖片來源:網絡
這好比是一場沒有贏家的集體暴力狂歡,開盒者在網絡上肆意妄為,沒有任何的顧忌,受害者的隱私被他們當作開盒戰利品。
但他們情緒上頭的時候忽略了,自己又一天也可能會成為這種暴力行為的受害者。
NO.2
淡薄的法律意識
在一些未成年人看來,“開盒”他人能讓對方害怕,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沒有人會去考慮這是不是違法。
許多未成年受害者在受到“開盒”威脅時,也很少想到要用法律的手段來維權。
羅文剛上高中,她不是第一次開盒,但從未為此付出過代價,被她開過盒的人只會慢慢退圈,消失在網上,沒有人想過要通過法律維權。
她反而積累了名氣,在互聯網上擁有了一批追隨者,甚至逐漸成為所在圈子擁有一定話語權的人。“我知道,他們都不敢得罪我,分分鐘我就可以讓對方付出代價。”
但13歲那年,她成為了被開盒的受害者。因為擔心被進一步地報復,她不敢向父母公開自己的遭遇,更不敢報警,只能在黑暗中獨自承受著痛苦和恐懼。
“他們如果知道我是因為追星遇到這些事,我就再也不能參加線下的活動了。”
正如“開盒”威脅被部分粉絲認為屬于飯圈習以為常的手段,哪怕是受害者,也認為“我們粉圈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我會覺得報警可能也沒什么用”。
當罪惡成為圈子的常態,沉默就是幫兇,再加上“法不責眾”的緣由,這群未成年人不斷觸碰著法律的紅線。
這種對法律的無知與漠視,讓傷害肆無忌憚地蔓延,也讓受害者失去了尋求正義的勇氣。
NO.3
錯誤的金錢觀
對于開盒者來說,這不僅是攻擊、報復他人的手段,還是一種賺錢方式。
網傳的“開盒”服務中,只需要向開盒者提供QQ、支付寶或手機號等賬戶信息,50元能查到戶口信息,300-400元查到家人信息,2000元查到車輛定位、航班和酒店信息等。
圖片來源:網絡
謝宇第一次接觸“開盒”還是源于某游戲群里群友的求助,說自己被網友“開盒”,家庭地址、父母的工作單位等信息,都被對方扒出來。
出于好奇,謝宇在海外社交平臺上檢索“開盒”,各種“開盒”賬號就明目張膽地出現在頁面上。甚至有不少網友在售賣“開盒”教程,他們宣稱“易上手、風險低、來錢快”。
“不如掙點外快,花家里的錢總沒有花自己的舒服。”
曾經的好成績成了謝宇的最佳掩護,父母欣慰于他周末還待在家里上網課、刷題,殊不知他已在“開盒”這一灰色市場里搭建起生意鏈,最高的時候,謝宇曾接過一單上千元的業務。
圖片來源:網絡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盧梭曾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枷鎖,是法律與道德為孩子劃定的自由邊界,保護著每一位孩子的尊嚴與安全。
但當我們的孩子撕開他人的“信息枷鎖”,即為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鎖——良知的譴責、法律的嚴懲,以及永遠無法抹去的人生污點。
3
鎖住潘多拉的魔盒:愛己,也要愛人
近年來,未成年“開盒”事件頻發。當我們的孩子在虛擬世界橫沖直撞,把他人的隱私當作情緒發泄的窗口時,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引導他們?
NO.1
引導孩子合理發泄情緒
這群未成年的“開盒”者往往年齡太小,當他們感到痛苦或難受時,往往是通過攻擊他人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情緒,以此來獲得權力感和快感。
圖片來源:網絡
而當我們的孩子相信攻擊行為可以有效發泄情緒、鞏固權力地位時,“開盒”也將更加頻繁地發生。
因此,我們要教會孩子不將網絡暴力視為情緒宣泄工具,也不通過攻擊他人來發泄情緒。
NO.2
提升親子溝通的技巧
許多家長常常忙于瑣事或者工作,忽略了與孩子的情感溝通,或者未能以合適的方式走進孩子的精神世界。
作為家長,應定期與孩子溝通,避免讓他們感到被監視,從而愿意打開心扉,與父母交流自己的日常,并在必要時,主動向父母尋求幫助。
NO.3
培養孩子的網絡素養
這個世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一個普通網民都有可能面臨隱私的泄露風險。
家長應教會孩子正確使用網絡、注重隱私保護、識別網絡上的虛假信息和不良內容等。
互聯網本應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而不是一個隨時可能被“開盒”的高危場域。
打擊和遏制“開盒”行為,需要各方形成合力。事實上,為避免網絡戾氣成傷人利器,國家監管和執法部門一直在“關盒”:
今年5月,中央網信辦專門印發通知,督促各地網信部門、各網站平臺進一步強化“開盒”問題整治工作,同時召開專題部署會議,要求多家重點網站平臺,對照通知抓好各項任務落實,以“零容忍”態度堅決打擊“開盒”亂象。
但如果犯錯成本太低,人性的弱點只會使其不斷墮落。“關盒”需要守好法律與技術防線,但整個社會或許還未建立適配的情感框架。
“開盒”的肆虐,本質是一場技術賦權下的“人性潰敗”,技術若失去人文精神的制衡,終將淪為暴力的幫兇。
守護孩子,從守護他們對他人隱私的敬畏和對法律的認知開始,這不是某個家庭的教育可以實現的,整個社會都需要重建青少年情感聯結的橋梁。
圖片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畢竟,能填平網絡深淵的,唯有真實世界的溫暖。
參考資料:
[1]原點original:開盒亂象背后的未成年:沖突、恐懼和生意
[2]澎湃人物:未成年人深陷網絡開盒“江湖”:山頭、排位與模糊的面孔
[3]南方周末:那些“以開盒為榮”的飯圈未成年粉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