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有機會能用上這張照片了,這是首都科技館“天和核心艙”。當時沒有拍相關介紹,這么久早忘了。一直以為這東西不會太大,真遇到實物,才知道他的巨大體型。這是本人第一次看到太空艙。
又到暑假啦!出去游玩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安全,路上小心慢行。尤其是帶上小朋友,一定要讓他在你的視線內活動。想來東北的朋友,近期還是不推薦你們來,因為氣候的原因,近期東北全線高溫。如果來了避免中暑,也祝你游玩快樂。
為什么要拿咱們的核心艙,因為今天要與俄系太空艙進行一個對比。當然,這樣對比有一點不公平。畢竟他們型號相對老舊,并不是什么新型號。
今天我們繼續(xù)講述位于全俄展覽中心(ВДНХ)34號展館“宇宙”館的宏大航天博物館,這是俄羅斯最大的關于本國航天事業(yè)的博物館之一。
在本系列的第三部分中,我們將展示展館左側兩層區(qū)域的展廳內容,以及懸掛在中央大廳上方的龐然大物。
現(xiàn)在我們進入展館左側的雙層區(qū)域。
這里陳列著太陽系各行星的模型。
金星。
當然也有地球。
火星。
總之是整個太陽系的行星集合。
1:5比例的“氣象-M”3號衛(wèi)星模型,用于海洋學研究。
展覽左側還設有多個互動展臺。
國際衛(wèi)星搜救系統(tǒng)“COSPAS-SARSAT”的部分組件。
“星際”(Интеркосмос)衛(wèi)星模型,用于研究近地空間的輻射環(huán)境。
左側是“預報”(Прогноз)系列衛(wèi)星,用于監(jiān)測太陽活動并預測宇航員的輻射安全;右側是“宇宙-381”衛(wèi)星,用于電離層研究。
左側似乎是氣象衛(wèi)星“氣象-1”(Метеор-1)。
“金星-9”號探測器返回艙模型。
“金星-1”號探測器模型。
“金星-7”號返回艙。
“金星 3MV-4”號自動探測站模型。
“金星-4”號自動探測站模型。
“金星-9”號自動探測站模型。
“織女星”(Вега)自動探測站模型。
“火星-3”號自動探測站模型。
用于未來火星車懸掛系統(tǒng)開發(fā)的貫入儀(penetrometer)。
注:貫入儀(也稱:穿透儀、探地穿刺儀)貫入儀的工作原理類似于地質勘探中的“觸探”技術,它通過向地表或地層中施加一定力量,測量穿透深度、阻力、密度、硬度等參數(shù),用于判斷地表或地下的物理特性。
火星基地模型。
“火星-3”號探測器返回艙模型。
“月球-3”號自動探測站模型。
“月球-16”號探測器返回艙模型和“月球-9”號探測站模型。
11Д425А制動校正發(fā)動機,用于火星航天器。
“火星-5”號自動探測站的等比例(實物大小)模型。
又一個互動展廳。
里面展示的是“月球車-2號”及其著陸艙。
還有一些更現(xiàn)代的設計方案。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那些龐然大物。
在主展廳的上空,懸掛著等比例(實物大小)模型——軌道偵察空間站“阿爾馬茲-1”。
“阿爾馬茲-1”(Алмаз-1)也就是最熟悉的“金剛石計劃”。(Алмаз,Almaz,字面意思為鉆石)是蘇聯(lián)的軍事偵察太空站計劃,這個計劃于1971年至1974年發(fā)射了一系列太空站。但為了掩蓋其軍事目的,這些太空站巧妙地利用蘇聯(lián)宣傳的成就禮炮計劃來掩飾。 總共有三艘金剛石空間站發(fā)射升空: 禮炮2號、禮炮3號和禮炮5號。該計劃也被稱為OPS (ОПС),是軌道載人站“Orbital Piloted Station”(Орбитальная Пилотируемая Станция)的簡稱。
禮炮2號入軌后不久就失敗了,禮炮3號和禮炮5號則成功的進行了載人偵搜照相的實驗。雖然蘇聯(lián)是以軍事目的為起點,但投入并沒有持續(xù)很久,對于最后的禮炮5號,蘇聯(lián)國防部在1978年判斷為,在維護上的消耗已經超過了其作為自動偵察衛(wèi)星所取得的利益,隨后太空站用途全面轉向科研方面。
這些空間站是為蘇聯(lián)國防部的任務而研制的,由“質子”火箭發(fā)射升空。
空間站的運輸服務原計劃由“阿爾馬茲”計劃下開發(fā)的宇宙飛船 TKS 11Ф72 和民用“聯(lián)盟號”飛船提供。
為了防御敵方太空飛行器,空間站裝備了“Щит-1”(Shchit-1/直譯:盾牌)主動防御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配備了經過改裝的努杰利曼-里赫特 14.5 毫米自動炮。同時,還研制了“Щит-2”主動防御系統(tǒng),裝備有兩枚具備自動制導能力的“太空對太空”火箭彈。
因為數(shù)據來源不同,也有部分資料介紹,金剛石空間站裝備的是一挺23mm速射炮。這具自潤滑機炮是由Tu-22轟炸機的尾炮改裝,并且理論上能夠達到每分鐘850發(fā)的射速. 每顆彈丸重200克,發(fā)射時相對空間站的速度為690 m/s.由于這門機炮為固定式安裝,為了瞄準,整個空間站會轉向可能的威脅方向。
“阿爾馬茲”項目共發(fā)射了5座空間站,其中3座是載人版本——“禮炮-2號”、“禮炮-3號”和“禮炮-5號”;另外2座是無人自動版——“宇宙-1870”和“阿爾馬茲-1”。
不過,這里展示的“和平號”空間站模塊的等比例模型體積更大,它最初的名稱是“禮炮-8號”。
在展廳的右側,展示的是“量子-2號”模塊,于1989年12月6日與空間站對接。
該模塊內裝有用于增強空間站能力的設備和用于出艙活動的氣閘艙。
展廳中央展示的是“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
它于1986年2月20日發(fā)射進入軌道。
在展廳左側,展示的是“水晶號”模塊,最初被稱為“量子-3號”,
它于1990年6月10日與空間站對接,設計用于在失重環(huán)境下進行工業(yè)實驗。
該模塊中進行了半導體生產、晶體生長、藥物合成等各類實驗。
展廳最末端展示的是“量子-1號”模塊,該模塊在第三次嘗試后,于1987年4月11日成功與空間站對接。它內置了用于天體物理、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研究的各種設備。
注:量子1號(Квант-1)是第二個發(fā)射升空的蘇聯(lián)和平號空間站模塊。是第一個與核心艙對接的模塊,載有科學實驗以及天體物理觀測設備。量子1號對活躍星系、類星體和中子星進行研究,該模塊還支持抗病毒藥劑的籌備的生物技術實驗。原計劃該模塊會與禮炮7號對接。量子1號是一系列蘇聯(lián)37K實驗計劃中第一個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的模塊。
某些展品還可以窺探其內部構造。
在后續(xù)內容中,我們還會介紹另外兩個展廳,里面也有超棒的展品。
那么今天就先介紹到這里。
感謝觀看,本頻道編譯的內容,我們下次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