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7月5日至11日,江西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17名師生深入宜黃縣圳口鄉及周邊村鎮,以“青春賦能宜黃土,實干共繪振興圖”為主題,開展了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活動。校長陳芬兒院士來到宜黃縣,看望慰問隊員,走進直播現場助農、深入田間交流,勉勵大家扎根基層、服務振興。
錨定“三個聚焦”,讓實踐活動扎根鄉土大地
本次實踐緊扣鄉村振興戰略需求,聚焦“育人實效、基層需求、專業特色”三大維度,推動活動走深走實。聚焦“實踐育人”,在行走中厚植家國情懷。實踐隊深入圳口鄉,走訪調研郊源村溫淘淘樂山居鄉村旅游發展現狀,感受鄉村振興的時代內涵;隊員們走進敬老院開展關愛服務,為老人送去溫暖與陪伴,在孝親敬老中傳承中華美德;赴東陂鎮黃柏嶺紅色展館,通過“警鐘長鳴”紅色教育筑牢信仰之基。此外,實踐隊還前往棠陰古鎮,探訪明清古建筑群,感受古鎮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保護與活化成果。實踐隊還走進當地瓜果蔬菜種植基地,開展采摘勞動教育活動,進一步厚植勞動精神。
聚焦“智志雙扶”,在服務中踐行教育初心。教學組師生在圳口學校開設“趣味課堂”,我們以“小課堂”傳遞“大關愛”,累計覆蓋學生80余人次,用專業所長為鄉村教育添磚加瓦。
聚焦“產教融合”,在賦能中探索助農路徑。實踐隊走進橫源村黃精加工廠,體驗“九蒸九曬”非遺工藝,感悟傳統產業的文化價值;師生深入圳口鄉電商直播基地,學習直播技巧,參與竹蓀菇、羊肚菌和蓮子等農產品帶貨,直播實踐活動成效顯著,最高在線人數突破800人,用數字技術為鄉村特產“搭臺唱戲”;“河小青”志愿服務隊沿圳口鄉河道開展環境整治,以實際行動守護“幸福河湖”,踐行生態振興理念。
江西師范大學校長陳芬兒院士為實踐隊員直播助農加油鼓勁。
收獲“三重感悟”,讓青春力量在實踐中生長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讓師生深刻體會到,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
深化了立德樹人的實踐認知。學生在黃精加工車間領悟“工匠精神”,在直播鏡頭前體會“助農責任”,在紅色展館里堅定“初心使命”,深刻理解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深意。
搭建了“校地協同”的育人橋梁。從圳口學校的教學互動到電商基地的技能學習,從郊源村的推普調研到黃柏嶺的紅色研學,再到棠陰古鎮的文化探訪、曹山非遺的深入調研以及田間地頭的勞動體驗,宜黃縣為實踐隊提供了“沉浸式”實踐平臺,這種“地方出題、高校答題”的模式,為校地長期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探索了“專業賦能”的鄉村路徑。該院發揮數學與統計學科優勢,在趣味數學課堂中播撒科學種子,在直播數據統計中優化帶貨策略,嘗試將學科特色與鄉村需求精準對接,為數字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青春方案”。
實踐隊員深入農戶家中調研鄉村振興發展現狀。
聚焦“三個強化”,讓實踐育人走深走實
此次實踐為學院后續工作提供了寶貴啟示,下一步,該校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強化“實踐育人”體系建設。推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與專業實習、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建立“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服務輸出”閉環,讓實踐成為必修課。強化“校地協同”長效機制。組建“數字助農”“教育幫扶”專項團隊,采用助農直播連線、留守兒童線上輔導等模式,將短期實踐轉化為長期賦能。強化“紅色基因”傳承教育。以紅色展館為依托,開發“紅色數學”研學課程,將革命精神與學科文化結合,引導學生在傳承紅色基因中堅定理想信念,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