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上旬,暑氣漸濃的皖西大地上,一股蓬勃的青春力量如火不熄,將智慧的光芒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7月2日至6日,皖西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精心組建的“智造興農”社會實踐團,懷揣著“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信念,深入六安市各縣區,開展了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支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網絡工程等專業優秀學子組成的團隊,聚焦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背景下的“智慧農業技術應用與推廣”主題,旨在運用專業所學俯身鄉土中國,聆聽大地脈動,用科技之犁深耕沃土,種下糧豐民富的美好心愿,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智”動力。
深入田間地頭,感知智慧農業脈動
實踐團首站便扎進了熱氣蒸騰的田間地頭,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融入鮮活的農村實踐。他們的足跡遍及六安市金安區、裕安區、霍山縣等多個具有代表性的鄉鎮、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及農業科技創新企業,力求獲取第一手、最真實的資料。在六安市開發區名勇果樹種植場,成員們實地考察了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及農業物聯網控制中心,深入了解傳感器監測、大數據分析、自動化控制等技術在作物種植、環境調控、病蟲害預警等方面的應用成效。通過親手操作相關設備,成員們切身體驗了科技為傳統農業帶來的深刻變革。
團隊成員在六安市紫荊花智慧農業產業園的調研
產學研融合,服務地方發展需求
實踐團精心組織了多場深度座談,對象覆蓋了當地頗具規模的農業合作社負責人、家庭農場主以及眾多普通小農戶。交流中,成員們了解到,作為農業大市,六安市正大力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然而,調研也清晰地揭示了智慧農業在基層推廣落地中面臨的諸多現實困境:首先是“成本關”。智能傳感設備、控制系統、物聯網平臺的前期投入和維護成本相對較高。其次是“人才關”。鄉村普遍缺乏既懂農業又精通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其三是“適配關”。現有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多針對大型農場設計,對小規模、分散化經營的小農戶適用性不強,技術“水土不服”問題突出。這些“痛點”正是實踐團發揮專業優勢的“切入點”,成員們依托專業所學,結合調研所得的第一手資料,迅速行動起來,開展了形式多樣、注重實效的科技支農服務活動。
團隊成員在六安市開發區名勇果樹種植場進行調研
探索科技賦能,激發農業生產熱情
在深入了解當地需求與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實踐團成員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積極投身科技服務與科普實踐。一方面,團隊成員面向當地小學生開展了“智慧農業科普課堂”,利用編程演示和互動游戲,生動形象地介紹物聯網、大數據在農業中的應用,激發鄉村青少年對科技興農的興趣與熱情。另一方面,針對調研中發現的農戶對新技術操作不熟悉的問題,團隊進行了現場指導,幫助農戶快速掌握基礎的施肥、灌溉等技巧,有效降低了智慧農業技術的入門門檻,讓科技服務更接地氣、更貼心。
團隊合照
青春汗水澆灌,實踐收獲豐碩
通過本次實踐,團隊成員真切感受到了鄉村發展的強勁脈動,深刻理解了科技創新對推動農業現代化、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作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高霖婧同學感慨道:“書本上的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在農業領域真實發揮著力量。看到農民用手機就能‘掌控’大棚,覺得我們學的知識真的有了用武之地!”祝寶斌同學也表示:“了解到智慧農業落地中的現實困難,更激發了我的責任感和求知欲。未來要繼續鉆研,讓科技更接地氣。”
走進鄉土中國深處,將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是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使命。通過此次六安之行,“智造興農”實踐團成員們磨礪了意志品格,同時充分發揮專業所長,為智慧農業的推廣應用、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了青春智慧。成員們在實踐中鍛煉了自我,增長了見識,更深刻理解了作為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團隊指導老師劉曼也表示,學院將持續組織此類實踐活動,不斷探索創新,深化共青團實踐育人格局,鼓勵更多學生以實際行動投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貢獻青春力量。
實踐感悟
代碼在泥土里生根
皖西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23級1班 高霖婧
作為一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以往的世界更多由代碼和屏幕構成。然而,在六安這五天的“三下鄉”實踐中,我指尖觸碰的不再是冰冷的鍵盤,而是帶著泥土氣息的傳感器和蓬勃生長的作物。我的代碼,第一次真切地在祖國的大地上“跑”了起來,并結出了看得見的果實。
智慧農業推廣的“痛點”讓我深受觸動。高昂的成本、操作的復雜性、人才的匱乏,像一道道無形的溝壑。這讓我意識到,技術的價值不僅在于其先進性,更在于其“可及性”與“可用性”。 在果園里,當我耐心地指導一位阿姨如何使用手機APP查看大棚數據,看到她從最初的茫然到逐漸掌握時露出的笑容,那份價值感甚至超越了技術本身。這讓我明白,作為未來的技術從業者,我們不能僅僅追求技術的“高精尖”,更要思考如何讓它“接地氣”,如何設計更易用、更普惠、更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案。
這趟六安之行,是一次深刻的國情教育,更是一次專業價值的重塑。它讓我堅信,計算機專業的星辰大海,同樣在廣袤的鄉村田野。未來,我將帶著這份沉甸甸的實踐感悟,更加努力地學習,不僅要精通技術本身,更要培養對“三農”問題的深刻理解和人文關懷,為讓更多農民享受到科技興農的紅利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行走的思政課:我的“智造興農”實踐
皖西學院大數據2401班 祝寶斌
踏上六安這片熱土,為期五天的“三下鄉”實踐,于我而言,是一堂行走在田間地頭的、無比生動的思政大課。
當我在名勇果樹種植場,親眼看到農民大哥滑動手機屏幕,就能精準控制成片果園的灌溉與通風時,內心受到的震撼遠超任何課堂講解。我操作的傳感器、看到的實時數據流,不再冰冷,它們連接著土地的脈搏與豐收的希望。這一刻,我無比清晰地感受到:我們所學的知識,真的能在大地上扎根,在枝葉間生長,切實改變著傳統農業的面貌。
然而,深入調研與座談,也讓我看到了硬幣的另一面。當聽到合作社負責人為高昂設備成本發愁,農戶們對著智能設備手足無措時,我深刻體會到智慧農業推廣的“最后一公里”之難。技術的先進性與基層應用的現實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并未讓我氣餒,反而點燃了我內心更強的責任感和求知欲。我意識到,真正的價值,不僅在于掌握尖端技術,更在于如何讓技術“接地氣”——更易用、更普惠、更能解決鄉親們的實際問題。
這次實踐,讓我真正讀懂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深意。它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沉甸甸的責任。未來,我要更深入地鉆研,努力讓技術更貼心、更落地,讓智慧農業的成果,真正惠及千家萬戶,為鄉村振興這幅壯麗畫卷,貢獻屬于我們電信學子的青春智慧與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