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武義縣壺山街道齊心社區的一條小巷悄然走紅。一面長達60米的彩繪墻以明艷的色彩和生動的創意吸引市民紛紛駐足打卡,泡泡糖、花環少女、七個小矮人凸透鏡等童趣元素與熟溪橋、晨暉壺山等地域符號相映成趣,成為縣城新晉網紅地標。這面墻的背后,是社區與聾啞畫師李明麗歷時兩個月的匠心創作,更是社區以“繡花功夫”推進精品縣城建設的生動實踐。
“李老師的構圖能力和色彩表現力很強,但如何將壺山文化與現代審美結合,我們討論了一個多月。”齊心社區黨支部書記徐新俊的辦公桌上,仍保留著一些設計手稿。從5月底啟動項目開始,他和社區工作人員多次帶著設計稿來到李明麗家中,通過手語翻譯和文字交流,逐幀推敲畫面細節。徐新俊翻開手機相冊,記錄著創作歷程:6月6日的討論會、6月25日高溫下的現場調色、7月6日完工時的擊掌慶祝……
六七月的熱浪炙烤著巷道,李明麗的身影每日準時出現在移動腳手架上。這個扎著馬尾的姑娘用畫筆代替語言,在烈日下連續工作。社區居民陳阿姨目睹了創作的艱辛:“天氣熱,顏料在墻上干得特別快,李老師經常要踮著腳尖搶時間,汗水順著額間往下淌,后背常常濕透,但她始終掛著笑容,是個非常堅韌的小姑娘。”
見到李明麗時,她正將黨徽標志拓印到外墻上,沾著顏料的手指在陽光下翻飛起舞。她害羞地比劃著手語:“感謝社區提供的平臺,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實現自我價值。”
這面彩繪墻所在的背街小巷,曾因地理位置隱蔽、巷道狹窄曲折、人口密度大,加之基礎設施不完善,面臨“治理盲區”的困境。徐新俊帶領社區團隊主動走訪周邊居民征集意見,最終確定“文化賦能”的改造思路,并結合實地情況,以改善居民環境,提升市容市貌為出發點,邀請社區的小巷達人參與打造這條“網紅”小巷。目前,第一期彩繪工程已完工,以復古風為主題的第二期彩繪墻即將開工,希望社會各界有興趣的達人能夠一起參與設計、打造。
“精品縣城建設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全民的大合唱。”徐新俊指著墻上“壺山新秀”的落款說,“我們期待的精致壺山什么樣?是李老師的這樣的達人被發現,是整個社區從‘旁觀者’變成‘創作者’的轉變。這樣的精致,才帶著溫度,透著生機。”從“治理痛點”到“城市亮點”,齊心社區用一支畫筆,勾勒出共建共享的幸福輪廓。
【記者手記】
沒有豪言壯語,只有書桌上一疊改皺的設計稿、畫師衣衫的汗漬、市民手機里的打卡照,默默書寫著基層治理的密碼:當社區俯身托起每個微光夢想,最尋常的小巷,也能生長出驚艷整個縣城的光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