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俠、武俠劇中,主角危急時抽出的武器多為刀或劍。從 “90 后” 記憶里的 “倚天劍”“屠龍刀”、《仙劍奇俠傳》的 “魔劍”,到《蒼蘭訣》的 “承影劍”,這些武器都蘊含強大力量,鍛造需付出巨大代價。
現實中,這些刀劍道具多來自 “寶劍之邦” 浙江龍泉。當地龍泉青瓷寶劍技師學院有全國唯一的刀劍工藝專業,學費全免,年招約 30 人,畢業設計是獨立鍛造一把劍。學生就業率近 100%,平均月薪約六千,有人能達近兩萬。學生不僅為錢,或圓武俠夢,或子承父業,或熱愛這份 “鐵與火之歌”。
在鑄劍。圖/受訪者提供
【1】“子承父業,我從小就有武俠夢”
鍛工、打磨、淬火,反復處理劍身、劍鞘、裝具,日復一日重復相同步驟、制作固定部件,這便是柳晨亮九年的生活日常。
2016 年初中畢業后,柳晨亮進入龍泉青瓷寶劍技師學院,在刀劍專業開啟五年學習。畢業后他選擇留校任教,工作之余還拜師精進手藝。如今,他既是班主任,帶著一群初出茅廬的學生,也獲非遺傳承人稱號,得到行業認可。
“打鐵很累,鑄劍枯燥,天天掄錘敲打,多數人難堅持。” 傳統工藝學習需耐心,半途而廢或學成轉行的不少,柳晨亮能堅持靠的是初心。“父親做劍,家里滿是寶劍,從小就有興趣,后來看電視劇萌生武俠夢,更堅定學制劍。”
手藝學無止境,看著自己和學生不斷成長,雙重成就感讓他熱愛不減。“這行當雖苦卻不苛刻,熟能生巧,堅持下去總會有好結果。”
學生打造的劍。圖/受訪者提供
鑄劍這條路上有許多和柳晨亮相似的人。年僅20歲的吳浩南正在龍泉青瓷寶劍技術學院讀高三,當年報考時,刀劍專業是他的第一志愿,因為劍身上那種獨特的藝術性,他生發出純粹的喜愛。
“來學校的第一堂課,班主任讓我們用他們打完練習的劍胚,把劍胚打彎又打直,打直又打彎,當天我滿手都是水泡。”這是吳浩南過往三年學習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他初次領悟到,鑄劍是門反復的藝術,而今三年過去,他已經接受了過程中的乏味,將目光投注在更深層的奧義上,“我從不后悔當初的選擇,畢業后我還想再找行業內的師傅深入學習,學校教的仍然有限,我需要突破更高難的技術。”
【2】“鐵與火之歌”
柳晨亮的鑄劍生涯延伸出幾代人的脈絡,幼時的他常為父親制劍的身影駐足,理想由此深埋,在踏上這條道路之初,老師為他引路,陪他成長,當他羽翼豐滿,有資格教授他人時,他又把知識和經驗傳遞給下一代人。
據龍泉市政府官網,龍泉寶劍是首批國家非遺和浙江省十大歷史經典產業,目前有市場主體3000多家,從業人員2萬余人,月均出口刀劍達40余萬把。
“老一輩從事這個行業的工作者,他們是靠子女去傳承,保護自己家的技術,但單靠子代傳承,人員是非常少的,我們學校成立這個專業,也是為了培養更多的新鮮血液,盡量規避技術失傳的風險。”他說。
該校刀劍工藝教研組組長葉宗龍告訴九派新聞,刀劍工藝專業于2010年開設,每年招收30人左右,學生平均年齡在15歲左右,男女皆有。
對于招生,葉宗龍稱除了統一的招生標準外,沒有特殊要求,只要熱愛這個行業、耐得住性子就行,“這個行業還是很苦的,沒幾年學不下來,又是體力活,掄的大錘可能有四五斤,鑄劍爐的溫度也很高,夏天把鍛打過的鐵劍入爐燒紅后,再放進冷水‘淬火’,直接就蒸桑拿了。”
學生上實踐課。圖/受訪者提供
盡管刀劍專業聽起來充滿武俠氣息,但除專業實踐課外并無太多特殊之處。學生同樣要上文化課、通過期末考試、完成畢業設計,不同的是,這里的期末考試可能是打造刀劍的某個部位,畢業設計則多為完整鍛造一把刀或劍。
由于存在刀劍管制,學生鍛造的劍不會對外售賣,部分放在學校展廳展出,部分被相關企業購走。
談及就業,葉宗龍表示就業率 “幾乎是 100%”。有的學生懷揣武俠夢,畢業后開網店售賣自己制作的刀劍;有的子承父業,回家接手父母的營生;有的進入相關企業;還有的選擇跟隨行業師傅當學徒,深造后再開自己的工作室。
“我們招生人數較少,而行業有需求,所以學生基本都能從事相關工作。平均月薪約六千元,自己開工作室、網店的收入則不好估量,一場直播賣爆后,銷售額可能達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 葉宗龍說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