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科技創始人 昌敬
作者 | 邱鑫浩
來源 | 邱處機
在中國科技創業的浪潮中,昌敬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這位1982年出生于湖南岳陽的80后,從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后,先后在傲游、微軟、騰訊、百度等科技巨頭擔任產品經理,積累了豐富的互聯網經驗。
2011年,他第一次創業開發圖片處理軟件"魔圖精靈",不到一年就被百度收購,初嘗創業甜頭。
但誰也沒想到,這位軟件出身的互聯網人,會在三年后跨界進入硬件領域,創立石頭科技并打造出年銷120億元的"掃地茅"。
也許是跨界的成功給了昌敬自信,他又在2021年進入造車領域,引發了諸多爭議。
然而隨著掃地機器人陷入紅海戰爭,在造車業務前景不明下,昌敬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一
一個互聯網人的硬件逆襲
2014年,當昌敬決定從百度離職創業時,幾乎所有的投資人都對他的選擇表示懷疑。
"昌敬,你如果要去做一個互聯網項目,我可以捧著錢來投,但是你現在去做一個你完全沒做過的項目,我憑什么相信你能夠做成功?"一位與他私交甚好的投資人曾這樣直言。
當時32歲的昌敬,選擇了一條鮮有互聯網人走的路——智能硬件創業,他看中了掃地機器人這個當時在國內尚屬小眾的市場。
昌敬的堅持源于一次切身體驗。他發現,市場上的掃地機器人大多采用隨機碰撞式導航,"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清潔效率低下。
曾在百度從事圖像識別工作的昌敬敏銳意識到:如果能給機器人裝上"眼睛"和"大腦",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他設想將自動駕駛中的激光雷達技術(LDS)和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算法(SLAM)應用于掃地機器人,使其具備路徑規劃能力。
說干就干,2014年6月,昌敬拉來幾位朋友共同成立了北京石頭科技有限公司,幾位微軟同事負責軟件,而出身華為的萬云鵬負責硬件。
當時雷軍成立了小米生態鏈部門,試圖通過投資+孵化,構建一個更為龐大的IoT生態鏈,所以有人建議昌敬去找小米融資。
在和小米生態鏈負責人接洽后,對方質疑石頭科技還沒有任何產品。于是在辦公室折騰幾個月后,石頭科技憑借一個掃地機器人的demo,拿下了小米和上海赫比投資的1500萬元A輪融資。
石頭科技第一款產品的問世花了26個月,其中技術突破的艱難歷程遠超昌敬預期。
為降低LDS成本,團隊在全球輾轉尋找供應商;為優化算法,工程師們夜以繼日調試代碼;為設計合理風道,他們做了100多組樣品測試。
2015年9月,首款產品樣機效果不理想,昌敬面臨艱難抉擇:按時推出半成品,還是推倒重來?最終他選擇了后者,團隊封閉開發數月,將幾萬個結構重新設計。"晚上12點都能看到石頭科技會議室燈光通明",一位早期員工回憶道。
功夫不負苦心人。2016年9月,定價1699元的"米家掃地機器人"橫空出世,憑借激光導航技術和超高性價比,迅速成為爆款,京東好評率高達99%。
這款產品不僅讓石頭科技當年扭虧為盈(凈利潤6699萬元),更引領行業從"隨機碰撞"邁入"路徑規劃"時代。
昌敬后來回憶這段經歷時表示:"特別感激雷總在那個時候雪中送炭投資了"。小米的投資不僅為石頭科技帶來了資金,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完整的銷售渠道。
此后石頭科技進入快速發展通道,同時推出了自有品牌。2020年2月,成立不到6年的石頭科技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了"A股掃地機器人第一股"。
上市后,石頭科技股價一路飆升,2021年6月市值一度接近千億,昌敬個人身價也隨之暴漲。從20萬元起步到千億市值,石頭科技僅用7年時間,就創造了中國科技創業的一個奇跡。
二
"去小米化"與國際化
上市后的石頭科技面臨一個重要抉擇:如何平衡與小米的關系。
作為小米生態鏈企業,石頭科技早期嚴重依賴小米的銷售渠道,2016-2017年公司產品主要是給小米提供的定制產品。但隨著公司發展,昌敬開始推動"去小米化"戰略,大力發展自有品牌。
這一戰略轉變帶來了顯著成效。
2020年石頭科技上市時,對小米的銷售額已從高峰期的超10億元大幅下降至4.23億元,占比不足10%;到2022年,這一比例更是降至不足1%。與此同時,公司毛利率從2017年的21.6%提升至2023年的54.1%,凈利潤率也保持在較高水平。
國際化是石頭科技另一個重要增長引擎。
早在2017年,石頭科技就開始布局海外,避開國內的紅海競爭。當時中國企業出海尚屬藍海,石頭憑借技術優勢,迅速打開歐美市場。
昌敬曾在央視《對話》節目中透露:"海外銷售占銷售比重大概是6成左右"。財報也顯示,2024年石頭科技119.18億元營收中,海外收入達63.87億元,占比53.6%。其中,公司在德國、韓國等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
在技術積累上,石頭科技也不遺余力。截至2024年,石頭科技累計獲得知識產權2435項,研發投入占比常年保持在7%以上。從PreciSense激光雷達導航到ReactiveAI避障系統,從星陣領航系統到OmniGrip五軸折疊仿生機械手,幾乎每年都有突破性技術問世。
截至2025年一季度,石頭科技以19.3%的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出貨量第一的位置,同比增長50.7%。
然而,高速增長背后也隱藏著危機。
盡管石頭科技2024年的營收,同比增長38%至119.45億元,但凈利潤卻同比下降3.64%至19.77億元,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
這主要源于三方面壓力:一是全球市場競爭加劇導致的價格戰;二是研發費用的大幅增加(2024年達9.71億元);三是銷售費用的暴漲(2024年同比增長73.23%至29.7億元)。
產品質量問題也仍然存在。截至2025年7月,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石頭科技的投訴量已超過2400條,涉及頻繁故障、設計缺陷、拖地不干凈等問題。有用戶反映"過保后頻繁出現回程故障、回洗功能失效",返修兩次仍未解決。
這些問題正在侵蝕石頭科技辛苦建立起來的品牌形象。
三
跨界造車
2021年,當石頭科技市值接近千億巔峰時,昌敬做出了一個令業界嘩然的決定:跨界造車。
這一年,他成立了上海洛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并于2023年8月推出首款車型極石01,定位"全地形豪華SUV",售價34.99萬元起。
極石01的設計理念充分體現了昌敬的個人喜好。作為一名狂熱的越野愛好者,昌敬希望打造一款"能帶你去遠方的移動客廳"。
這款車融合了路虎衛士的外觀設計和理想汽車的內飾風格,并加入了諸多創新功能,如側開尾門藏著即熱式飲水機和餐具收納柜,可選裝車載天幕和"車載馬桶"。
然而,這些創新并未獲得市場廣泛認可。業內人士評價:"極石01像一臺'樂高積木車',缺乏核心技術護城河。"該車的增程系統與理想同源,智能駕駛方案采購自小馬智行,三電系統也無自研突破。
更關鍵的是,極石汽車選擇代工模式生產,先與奇瑞談判未果,最終牽手魏橋創業集團,由北汽制造代工。
市場表現印證了外界的擔憂。2024年全年,極石汽車累計銷量僅為4827輛;2025年1-3月銷量2136輛。相比之下,競品坦克300在2025年3月單月銷量就達3348輛。
截至2025年5月,極石汽車全球累計交付量僅11399臺,"交付一年多的累計銷量,甚至不如其他新勢力車企一個月的銷量"。
更令投資者不滿的是,昌敬在2023-2024年間累計減持石頭科技股份套現近9億元,而同期極石汽車被曝資金鏈緊張。這引發外界猜測:昌敬是否在用石頭科技的資金"輸血"造車業務?
盡管極石汽車宣稱已獲超10億美元融資,但其研發投入"極度精簡",CEO閆楓甚至公開表示"要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這與動輒百億研發的主流新勢力形成鮮明對比。
2025年4月,昌敬突然清空擁有41萬粉絲的抖音賬號和微博內容,這一反常舉動再次引發外界對其造車業務前景的猜測。
極石官方僅回應 " 原因不清,公司運行平穩 " ,但這一動作難免讓人聯想到,此前哪吒汽車 CEO 張勇 " 清空微博 " 后公司陷入危機的先例。
四
六邊形戰士
在企業管理方面,昌敬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管理哲學,他將其稱為"六邊形方法論"。
這套方法源于昌敬對腦科學的深入研究。五六年前,一本名為《象與騎象人》的書開啟了他對腦科學的探索,此后他花了大量時間學習相關知識,并將其內化為管理工具。
昌敬認為,人的大腦極可能是被設定好的,只是在出生那一刻進行了初始化。"我的設定只能干好我自己的事。"昌敬說,"理解到這一點以后我就釋然了,不跟自己較勁了。"這種認知讓他告別了內耗,更加專注于自己擅長的事情。
"六邊形方法論"是昌敬管理哲學的核心。他將人才評估分為六個維度:邏輯思維、進取心、理性、細致、同理心以及多維思維。
在石頭科技內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六邊形"評估,由直屬領導和HR進行打分,每個維度滿分5分。當需要任命重要崗位時,公司會制定該崗位的理想"六邊形",然后在候選人中選擇匹配度最高的人。
"目前為止,我們利用這套方法論調用的人選,沒有一個用失誤的。"昌敬曾自信地表示。這種方法讓石頭科技幾乎沒有一個空降高管,形成了一套完整統一的公司文化。昌敬將這種組織力視為公司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央視《對話》節目中,昌敬還透露了石頭科技保持創新活力的秘訣:"公司加大了科技創新的力度,有了充足的資金,我們就可以同時開啟多個領域的研發。"
2023年,石頭科技推出了采用分子篩技術的洗烘一體機,試圖通過技術創新進入洗衣機這個成熟市場。昌敬解釋這一決策的邏輯:"洗衣機就是個大眾品類,把洗衣機做好以后就會沉淀出一個大眾品牌,這樣當我去再拓展新品類的時候,就會有一些品牌的沉淀,以及消費人群基礎。"
然而,這套看似完美的管理哲學,在面臨業績波動時也遭遇了挑戰。
2024年,石頭科技凈利潤同比下降,股價應聲下跌。昌敬坦言:"這其實也是目前困擾我比較大的一件事情。"面對內部員工建議減少投入以提振短期利潤的聲音,昌敬堅持戰略定力:"不要管我個人,還是應該以公司的戰略發展為重。"
這種長期主義思維雖然值得贊賞,但也引發了投資者對其"不務正業"的質疑。
五
理想與現實
如今的石頭科技正面臨多重挑戰。
在主營業務方面,掃地機器人行業已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科沃斯、追覓、云鯨等專業品牌與小米、美的、海爾等家電巨頭同臺競技,大疆也宣布進軍掃地機器人市場。
同時價格戰愈演愈烈,原本五六千元的掃地機器人現在普遍降至兩三千元,疊加"以舊換新"補貼后,部分機型甚至跌破千元。
這種競爭環境下,石頭科技雖然保持了銷量領先——2025年一季度全球出貨98.2萬臺,市場份額19.3%——但利潤率持續承壓。2024年公司毛利率從2023年的54.1%降至50.4%,2025年一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33%。境外市場毛利率更因專利訴訟、關稅壓力等因素暴跌6.74個百分點。
為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石頭科技2023年高調進軍洗衣機市場,推出采用分子篩技術的洗烘一體機。然而,這一業務進展并不順利。
2025年7月,有消息稱石頭科技洗衣機事業部大規模裁員,涉及南京、深圳的多業務線。數據顯示,其2024年洗烘一體機、洗地機等其他產品收入10.7億元,僅占總營收9%,且毛利率由42.1%下降至33%,拖累了公司整體盈利能力。
與此同時,昌敬的造車夢也面臨嚴峻考驗。
新能源市場已進入"淘汰賽"階段,月銷僅千輛規模的極石汽車難以攤薄成本,"若無法在年內實現銷量突破,資金鏈斷裂風險將急劇升高"。
業內人士指出,昌敬需要在石頭科技和極石汽車之間做出明確選擇:"與其在兩個'親兒子'中間拆東墻補西墻,不如想清楚什么才是核心競爭力,昌敬是時候該'二選一'了。"
從百度產品經理到"掃地茅"創始人,再到造車新勢力玩家,昌敬的創業歷程展現了中國科技企業家的勇氣與冒險精神。他的故事既有抓住時代機遇的智慧,也有跨界挑戰的魄力,更不乏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石頭科技的成功證明了昌敬在產品定義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天賦。他帶領團隊研發的SLAM算法打破了iRobot的技術壟斷,用6年時間將公司送上科創板。他創立的"六邊形"管理方法論,也為科技公司的人才選拔提供了新思路。
然而,當昌敬將目光投向造車領域時,質疑聲接踵而至。投資者擔心他"不務正業",用石頭科技股東的利益為自己的造車夢買單。2025年4月清空社交賬號的舉動,更給兩家公司的未來蒙上陰影。
在央視《對話》節目中,昌敬曾表示:"我最關注的是生死問題。"如今,他確實面臨著創業以來最嚴峻的"生死考驗":一邊是核心業務掃地機器人陷入紅海競爭,另一邊是造車業務前景不明。
這位湖南80后能否再次證明自己的跨界能力,還是會被現實打敗?時間將給出答案。
(全文完)
【邱處機簡介】
福建龍巖人,現在常駐北京。公眾號專注于撰寫商業牛人的成長經歷和認知升級,讓我們一起向他們學習,不斷成長,不斷進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