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安偉)近日,在鄭州大學河南醫學院的一堂解剖實驗課上,學生們圍在一位“病人”身邊,通過問診和查體,一步步推理出“急性脊髓炎”的診斷。令人意外的是,這位“病人”并非真實患者,而是一名經過專業培訓的標準化病人(SP)。這是該校推行“以情景模擬為主體的多元整合教學模式”的一個縮影,通過將SP病人、臨床案例與虛擬技術融入傳統解剖教學,讓醫學生在課堂上提前體驗“當醫生”的感覺。
課堂直擊:從“紙上談兵”到“實戰演練”
“脊髓的解剖層次分為幾層?”“如果這里是病變部位,患者會出現什么癥狀?”在解剖學教師詳細講解脊髓結構后,臨床教師隨即引入一位模擬“急性脊髓炎”的SP病人。學生們輪流上前問診,結合剛學的解剖知識,嘗試定位病變節段。
“以前學解剖,全靠死記硬背,現在對著‘病人’分析,知識一下子就活了!”一名2024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興奮地說。據介紹,課程還借助腰椎穿刺模型,讓學生親手操作,直觀理解脊柱結構與臨床技術的關聯。這種“雙師聯動”模式——基礎教師講理論,臨床教師帶實踐——實現了從書本到病床的無縫銜接。
科技賦能:讓抽象知識“看得見、摸得著”
在神經系統解剖課上,教學團隊進一步引入視頻案例和虛擬技術。帕金森病患者的“凍結步態”、顱神經損傷的特殊表現……這些動態影像讓學生化身“解剖偵探”,將癥狀與解剖圖譜一一對應。最讓學生們震撼的是一段腦深部電刺激(DBS)手術視頻:術前患者步履維艱,術后瞬間行動自如。
“這就像看到了神經系統的‘開關’!”在場學生不禁感嘆,“原來抽象的基底節環路,竟能直接決定一個人的行動能力。”通過AR技術,學生還能“透視”顱腦結構,立體觀察神經傳導通路,徹底告別“平面記憶”時代。
學生反饋:學習主動性顯著提升
下課后,小張同學說:“SP病人和真實患者幾乎一樣,讓我們提前感受到了臨床壓力”。在學校發起的課程調查顯示,92%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大幅提升了學習興趣”,88%的學生表示“對臨床推理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師團隊也發現,與傳統教學相比,參與情景模擬的學生在后續臨床實習中表現更出色,他們將更擅長將解剖知識與臨床癥狀結合,診斷思維明顯更系統。
未來規劃:推廣融合模式,培養“全能型”醫生
河南省人民醫院臨床醫學院王心慧老師表示,他們計劃將這一模式推廣至更多學科,如診斷學、神經病學等,并開發跨學科整合課程。“醫學教育必須打破基礎與臨床的壁壘,未來的醫生不僅要懂結構,更要懂如何用知識解決問題。這種情景模擬與多元技術結合的模式,解決了傳統醫學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尤其是SP病人的引入,讓醫學生在安全環境中反復練習,值得進行推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