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砸向最親密盟友時,歐盟連夜修改談判條款;當中國依法管控稀土出口時,歐洲議會卻通過決議橫加指責。同一場全球貿易混戰中,歐洲為何對中美上演"變臉"大戲?
特朗普政府近期對日韓等國加征關稅的雷霆手段,讓全球見識了什么叫"美國優先2.0加強版"。
環球網消息稱,近日,特朗普的一紙關稅令讓歐盟徹底坐不住了。他宣布將對歐盟商品加征30%關稅,但留了個“活口”——8月1日前還能談判。
消息一出,歐盟高層集體炸鍋。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法國總統馬克龍接連發聲,一邊痛批美國“損人不利己”,一邊又放軟身段表示“愿意談”,畢竟,到期未達成協議,歐洲汽車、奢侈品等支柱產業將面臨30%的懲罰性關稅。
據悉,歐盟委員會已緊急調整談判策略,擬撤銷數字稅條款向華盛頓示好,可謂是光速妥協。顯而易見,歐盟既不想挨刀,又怕真撕破臉,進退兩難。
表面上看,歐盟手里攥著和美國旗鼓相當的消費市場,這是它最大的籌碼。但問題在于,歐盟這個“超級買家”內部卻是一盤散沙。
德國怕汽車業遭殃,法國擔心紅酒和奢侈品被針對,愛爾蘭則盯著醫藥產業的投資。更麻煩的是,像匈牙利、意大利這些國家,領導人和特朗普私交甚篤。
意大利總理梅洛尼早就盤算著當“和事佬”,畢竟特朗普對她可比對其他歐盟領導人客氣多了。
這種內部分裂,讓歐盟在談判桌上還沒開口就先矮了半截。
除了內部不團結,歐盟的另一個軟肋是對美國的依賴。別看歐洲整天嚷嚷“戰略自主”,可一旦美國真從防務體系抽身,歐洲單獨面對俄羅斯時心里直打鼓。
數字領域更是如此,從互聯網巨頭到云計算服務,歐洲企業幾乎被美國壓著打。特朗普顯然吃準了這一點,他的談判邏輯簡單粗暴:有牌就亮牌,沒牌就認輸。
可歐盟習慣了多邊協商那套溫吞水打法,現在突然要和美國玩“德州撲克”,難免手足無措。
眼下距離8月1日的最后期限只剩兩周多了,歐盟最緊迫的任務是先把27國的意見擰成一股繩。
但即便談成了,恐怕也得割肉放血——要么開放農業市場,要么在數字稅上讓步。畢竟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從來不是虛張聲勢,當年對華貿易戰連盟友日本都沒躲過。
然而,急昏了頭的歐盟卻又選擇用“反華”來為美國遞上“投名狀”,以期換取對方一點點讓步。
就在歐盟官員忙著計算對美讓步幅度的同時,歐洲議會卻以376票贊成通過決議,指責中國稀土出口管制"擾亂供應鏈"。
這種指控純屬無中生有。中國駐歐盟使館迅速回應,強調出口管制基于國際慣例和國內法規,只要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都會獲批。
歐盟在新能源和高端制造業領域高度依賴中國資源,卻一邊伸手要貨,一邊抹黑中國“操縱市場”,這種雙標連基本邏輯都站不住腳。
更諷刺的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同期推動三項供應鏈提案,明里暗里針對中國,企圖通過“自力更生”減少對華依賴。
但現實是,歐盟在稀土、光伏、電池等關鍵領域短期內根本無法擺脫中國,強推“去風險”只會推高本土企業成本,最終拖累自身競爭力。
歐盟對華政策的矛盾性還體現在與美國的對比上。
當年特朗普政府對華加征關稅,結果美國企業因成本飆升叫苦不迭,最終不得不回到談判桌。而歐盟卻似乎更“頭鐵”,明知對華施壓必遭反制,仍堅持硬碰硬。
例如中國此前對歐盟醫療器械采購限制采取對等回應,直接導致歐洲企業損失數十億歐元訂單。
但布魯塞爾顯然沒吸取教訓,反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究其原因,歐盟與中國的產業競爭關系比美國更直接——雙方同為制造業巨頭,在汽車、機械等領域存在正面交鋒。
但這種競爭本該通過市場規則解決,歐盟卻選擇用行政手段打壓中企,無異于飲鴆止渴。
可以說,這種對美跪拜、對華揮拳的精神分裂式操作,暴露出布魯塞爾決策層最危險的誤判。
當前,歐盟正面臨三重困局。
短期看,美國8月1日關稅大限與中國稀土進口旺季重疊,而法國推動的《歐洲主權基金》僅募集到預期規模的三分之一,意大利工業部長承認"無法承受同時失去中美市場的代價"。
長期戰略層面更顯荒誕,歐盟一邊在晶圓廠項目投資430億歐元對抗中國光伏,另一邊又要求新疆提供多晶硅原料。這種精神分裂式的"去風險",實際是給自己制造更大風險。
中國駐歐盟使團聲明中"符合規定的申請都會批準"的表述,實為給歐洲留下談判窗口,但附加條件是"不得將經貿問題政治化"。
這記軟釘子扎醒了部分商界領袖,大眾集團監事會成員已聯名呼吁"用市場換技術",建議拿出10%的新能源汽車份額換取中國稀土加工專利。
相比之下,歐盟官僚系統的反應令人啼笑皆非——他們計劃在2025年前將非洲稀土進口量提升至總需求的15%,卻閉口不談這些礦石仍需運往中國進行提純的事實。
未來幾個月將是歐洲最后的戰略調整窗口。
若繼續堅持對美綏靖、對華強硬的錯位策略,等待他們的將是組合拳打擊:中國可能將稀土出口許可證審批周期進一步延長,直接打亂歐洲圣誕季電子產品生產計劃;
而美國則可能借機抬高頁巖氣價格,復制2022年能源危機收割模式。
更危險的信號來自東歐,匈牙利總理近日明確表示"歐洲需要第二個布達佩斯備忘錄",暗示可能效仿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騎墻策略。
至于這場博弈的結局,很可能是美歐雙方各退半步:歐盟咽下部分苦果,特朗普則拿著“勝利協議”回去吹噓。
而馮德萊恩團隊若真有戰略眼光,就該認清現實——與中國談判才是唯一出路。畢竟,中國反制工具箱里的牌遠比歐盟多,而歐洲經濟已承受不起新一輪震蕩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