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團日前走進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克土治沙示范區,實地探訪這片土地如何從黃沙漫卷蛻變為綠意蔥蘢。
采訪團一行深入示范區,眼前是一片由樟子松、青海云杉等常綠植物,以及青楊、烏柳、沙棘等喬灌木交織而成的生態屏障。采訪團成員們與工作人員熱烈交流,紛紛舉起相機、手機,拍攝這片塞外青翠。
海晏縣克土治沙示范區位于青海湖盆地東北部,曾因氣候干旱及過度放牧等,沙化嚴重,超40%的土地沙化,威脅著青海湖生態及當地生產生活,也對青藏鐵路等交通干線構成安全隱患。
歷經四十多年,在三代治沙人的努力下,這里探索出了“草方格固沙+灌木種植+封禁管護”等治理模式。目前,海晏林草綜合覆蓋度達30%~40%,局部地區高達85%以上。沙漠化土地面積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48.6萬畝減少到現在的92.6萬畝,年均減少1.2萬畝,成為青海湖流域生態治理標桿,成為全國防沙治沙示范區,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總臺記者 李永輝 楊成)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