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到8月,生長在青海湖里的湟魚就會洄游,沿著各條流入青海湖的河流洄游,到達上游的淡水河流中產卵。跟隨鏡頭,一起探尋湟魚“溯流而上”奧秘↓
探尋湟魚“溯流而上”的生命奇跡
總臺記者 王碩:在我身旁就是匯入青海湖的第二大淡水河——沙柳河。每年會有20%到30%的湟魚經過這里到上游產卵。為了來上一頓肥美的“湟魚大餐”,已經有眾多的水鳥來到了沙柳河河畔,其中數量最多的是棕頭鷗,它們在這里歡樂鳴叫、翩翩起舞,隨時準備捕捉湟魚,一場“魚鳥大戰”隨時有可能爆發。
同一時間,作為候鳥們的主食,湟魚也在進行著洄游之旅。在現場我們可以看到一排水箱。水箱里面是一齡魚,人工培育一年后,湟魚能夠長到7.5厘米到10厘米,此后生長速度會放緩,每年只能長一兩左右。等到雄魚長到三歲以上、雌魚長到四歲以上時,就開始洄游。
一般來講,湟魚洄游選擇的河流往往是自己出生時的那一條。除了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外,不同河流里的水體鹽堿度、光照時間、水流量大小、湟魚的捕食習慣等也存在差異,這些導致不同河流里的湟魚體貌特征會有些許不同。
在今年3月到5月,青海的平均降水量創下了近25年來的最低值,隨之而來的是入湖河流的水量減小,這也導致今年湟魚洄游的整體時間較往年晚了一些。但是最近強對流天氣活躍,就在前幾天還迎來了進入汛期以來的最強降水過程。除了沿途候鳥的捕食,天氣多變、水勢變急都會給正在洄游的湟魚帶來諸多挑戰。
經過多年的保護,今天的湟魚不再蹤影難覓,“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奇特景觀每年都會在這里上演,吸引眾多的候鳥在河畔聚集,也吸引著大批慕名而來的游客。就這樣,人、魚、鳥,共同讓青海湖在這個季節呈現出了勃勃生機。
“護魚小隊”救護湟魚 守護青海湖
湟魚在洄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危險。為了能讓更多湟魚順利地抵達產卵地,青海湖周邊活躍著一支支由生態管護員、牧民等組成的“護魚小隊”。不久前,青海湖的生態管護員在巡查時發現,因河水干涸、斷流出現不少湟魚擱淺的情況。一場湟魚的緊急救援工作隨即展開。
7月,湟魚洄游進入關鍵期,青海湖的生態管護員斗格才讓、亥毛太與同伴在青海湖入湖河流文巴河巡查時發現,大小石塊間,一尾尾湟魚掙扎扭動,被困于干涸淺灘。而像這樣的情況卻并非個例,向公河、切吉河、編馬河等另外5條重點河流都出現了湟魚被困的現象。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黑馬河鎮生態管護員 斗格才讓:最近天氣越來越熱了,導致青海湖周邊降水越來越少了,入湖河流的水位下降?,F在正是青海湖湟魚溯河洄游產卵的旺季,魚多加上水淺,所以才有這么多魚被困。
由于被困的湟魚數量很多,斗格才讓和亥毛太趕緊向附近牧民和志愿者求助。僅黑馬河流域就有60多人參與,大家分工配合,用自家水桶、拖網、塑料布等工具,努力將擱淺的湟魚在最短時間內運送到活水區域。
斗格才讓告訴我們,像這樣的救援一般要持續六七個小時。高原的河水冰冷刺骨,大家的雙手常常凍得通紅發僵,但為了湟魚能夠早點回到河道里繼續生存,大家始終堅持著。
“護魚小隊”守護著青海湖360多公里環湖周邊的24條河流,每天隊員們要徒步10多公里巡查河道,遇到偏遠的河段,就索性搭起自帶的帳篷在那里過夜休息。他們不僅要救助擱淺的湟魚,還要監督制止湟魚的非法捕撈行為。
此外,青海湖環湖三州四縣的政府部門還與各級農牧部門、執法部門聯合出臺各種保護措施,加強執法力度,共同促進湟魚資源的保護和恢復。
青海共和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第一執法隊副隊長 李朝偉:近年來,隨著青海湖生態保護工作的推進,主動救助擱淺湟魚的群眾逐年增多。目前,保護湟魚及救助工作得到廣泛支持。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