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浙江一位女生賀顯貽的志愿選擇引發了不小的關注。
她高考考了604分,超過了浙江省特殊類型招生控制線12分。
圖片來自網絡
按這個分數,完全有機會進入一所“985/211”以外的雙一流大學,至少也是一所熱門本科。
但她最終的選擇,是武昌職業學院,被很多人誤以為是“高分低就”的典型。
但如果你只看表面,就錯了。
她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主動選擇了一條叫“定向培養軍士”的路徑:三年學制,在地方高校完成軍事專業課程,畢業后直接補充進部隊技術軍士崗位,開啟穩定軍旅生涯。
而我想說的是:她不是“不懂得珍惜分數”,而是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樣的人生。
一條不常見的路徑,也是一種更確定的選擇
定向培養軍士,不等于普通大專。
這是軍隊依托部分普通高校,為部隊定向培養技術型軍士的一種方式。
學生在校時身份仍屬地方高職生,但學的是軍隊定制課程;畢業后不參加普通就業,而是直接入伍,成為技術軍士,進入部隊相關崗位服役。
這不只是一份“學歷”——它是一份編制、是一份穩定、是一種明確的職業路徑。
在這個到處都是“先卷進好大學再說”的時代,一個18歲的年輕人愿意逆勢而行,主動選擇一條“早確定、不內耗”的路,這不值得輕視,反而值得尊重。
一場靜悄悄的“志愿叛逆”
老實說,我很羨慕她。
我們小時候填志愿時,身邊幾乎沒有人敢做這樣的選擇。高分當然是“沖名校”,專業聽家長的,學校聽分數的,所謂“志愿”,其實是“被分配的人生”。
我見過太多人在大學里一邊上著不喜歡的專業,一邊翻來覆去地琢磨“我當年怎么就沒敢選自己真正想讀的那個專業”,可惜青春沒有后悔藥。
而賀顯貽這個18歲的姑娘,在巨大的系統性誘導下,依然能堅定地為自己人生選出一條不同的軌道。
她不是“叛逆”,她是清醒。
我們誤解了“好分數”,也誤解了“好人生”
不少評論在說:這是不是“可惜了分數”?
但我越來越覺得,“可惜”本身就是一種錯覺。
分數是一個人努力的證明,不是他人生的唯一用途。它可以是沖名校的門票,也可以是她敲開軍旅大門的敲門磚。真正可惜的,不是分數沒用上,而是人生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當一個人足夠堅定、足夠清楚未來方向,她的分數就沒有浪費,反而是被“精準使用”了。
所以,這不是什么“高分低就”的悲劇,而是一場18歲年輕人對人生方向的主動掌握。
我們總說年輕人“擺爛”“不思進取”,但其實更難的,是在“默認路徑”之外,獨自走出一條自己的小徑。
賀顯貽沒有走大多數人預設的那條“清華北大以外也要盡量上個本科”的路,而是繞過了“學歷內卷”,直奔一條看上去不那么主流、卻更確定的賽道。
這不是逃避,而是直面。
在越來越不確定的世界里,也許她的選擇,才是最冷靜的判斷。
互動話題
你是否還記得自己當年是怎么填的志愿?你有沒有后悔過?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