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年公祭
大禹陵典禮祭文
李牧童
維公元二零一六年四月十九日,歲次丙申,谷雨良辰,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黃旭明謹代表全省人民,偕同國家相關部委領導,及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大禹后裔暨各方貴賓,敬具香花牲醴,奉祭于會稽山大禹陵前,曰:
泱泱華夏,赫赫禹王。肇興三代,踵武炎黃。受命治水,深孚眾望。浚川疏澮,嗣考而揚。勞形竭慮,利物濟人。左繩右矩,通澤披榛。冠履罔顧,聲樂弗聞。攻堅越障,革故鼎新。九州既定,誅惡賞功。彝倫攸敘,萬方咸同。克勤克儉,菲食卑宮。一饋十起,允執厥中。秉公律己,聽諫納言。仁周宇內,崩葬稽山。桐棺葦槨,身教在先。歷朝奉祀,昭垂永年。
時維新紀,國運昌明。五水共治,惠澤民生。轉型升級,戰略方興。十三規劃,再啟征程。創新驅動,如刃發硎。群策群力,取精用宏。護航峰會,善作善成。和衷共濟,砥礪前行。揚清激濁,綱紀從嚴。謹權慎位,養正倡廉。懷誠抱樸,防微杜漸。聿修厥德,惟禹是瞻。巍巍陵寢,煦煦春光。良辰共薦,俎豆馨香。懋哉斯眾,仰止其芳。靈爽來格,佑吾家邦。
尚饗!
注釋
【1】祭文系應邀為2016年公祭大禹陵典禮而作,八句一換韻,依《詞林正韻》。祭禹祀典首創于夏啟,新中國成立后,于1995年恢復了大禹祭典。2006年大禹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浚川疏澮:疏通田間溝渠使通江河,疏通江河導入大海。“疏導”是大禹的主要治水方式。《史記·夏本紀》:“以決九川致四海,浚畎澮致之川。”嗣考而揚:繼承亡父遺志,將治水事業發揚光大。禹的父親鯀因治水無功,被殛于羽山。
【3】勞形竭慮:即“勞身焦思”的另一種表述方式,《史記·夏本紀》:“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利物濟人:救助別人,對世事有益。此指大禹胸懷天下,利濟蒼生。
【4】左繩右矩:隨身帶著測定平直的水準和繩墨,以及劃定圖式的圓規和方矩。《史記·夏本紀》:“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通澤披榛:疏通山川,艱難前行。披榛:砍去叢生之草木,喻創業或前進中的艱難。
【5】冠履罔顧,聲樂弗聞:帽子和鞋掉了顧不上撿,音樂也顧不上聽,連兒子啟出生也顧不上。《吳越春秋》:“七年,聞樂不聽,過門不入,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功未及成。”“十月,女嬌生子啟。啟生不見父,晝夕呱呱啼泣。”
【6】誅惡賞功:懲戒惡行,獎功揚善。《吳越春秋》:“封有功,爵有德,惡無細而不誅,功無微而不賞,天下喁喁,若兒思母,子歸父。”
【7】彝倫攸敘:講述天地大道和治國經略。《尚書·洪范》:“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萬方咸同:即萬方來朝之意。
【8】菲食卑宮:飲食菲薄,宮室簡陋。指不講究享受,勵精圖治。《論語·泰伯》:“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9】一饋十起:吃一頓飯要起來十次,形容事務非常繁忙,求賢若渴。此也是關于大禹的典故。《淮南子·汜論訓》:“禹之時,以五音聽治,……當此之時,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發,以勞天下之民。”允執厥中:帝舜傳授大禹的治國心法。《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10】聽諫納言:指大禹能夠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接受監督,民主決策。《吳越春秋》:“乃納言聽諫,安民治室。”
【11】仁周宇內:指大禹之德澤被天下。
【12】桐棺葦槨:簡陋的棺槨,形容薄葬,說明大禹樸素節儉。《吳越春秋》:“吾百世之后,葬我會稽之山,葦槨桐棺,穿壙七尺,下無及泉,墳高三尺,土階三等。”身教:以實際行動作出表率。《后漢書》:“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作者簡介
李牧童,湖南瀏陽人,畢業于浙江大學,著名辭賦家、文化學者。曾應邀為高等學府、歷史名城、古剎名勝和世界遺產等諸多地方創作過辭賦碑記,多勒石或鑄鼎。在全國各類報刊書籍和人民號、新華號等新媒體上發表有數以百萬計的文字作品,出版有《揚之水》《蘭婷賦》《李牧童辭賦選集》《紹興賦》等多部詩賦類著作。擔任高校客座教授和《對聯》雜志學術顧問,開辟專欄,普及推廣傳統文化。
公祭大禹陵祭文(李牧童 撰,張文元 書)
·end·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李想
審核:戴秀麗
總期:865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