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極物
每吃掉一只山竹,就有一 只小貓咪失去爪爪。
要說最神秘的水果,非山竹莫屬了。
關于它的來歷,眾說紛紜:
有人堅定不移的支持“貓爪說”,不少貓貓愛好者,對吃貨表達“強烈譴責”——
有人是“大蒜說”的忠實擁簇,認為山竹不是“裝蒜”,而是蜜蒜——
還有人搬出歷史記載,秉承“柿子說”,認為鄭和下一趟西洋,相當于“跨洋代購”,直接有喜“柿”降臨——
山竹的神秘,不止出身,吃過那么多山竹,你可知——
為什么有些山竹吃起來總是澀澀的?
山竹果肉泛黃,是壞了嗎?
怎么挑山竹?
山竹的籽可以吃嗎?
我們吃的山竹竟然都是“母”的?
山竹該怎么保存?
今天就帶大家揭開山竹的神秘面紗,讓大家吃其果,也知其所以然。有關山竹的那些事兒,看這一篇就夠了。
圖片|pexels-roman-odintsov ?
首先我們要知道,山竹是個“外來客”。
中國第一次出現山竹的記載,是在明朝。當時鄭和的大副寫了一本《瀛涯勝覽》,記錄下西洋的所見所聞,其中便提到了“莽吉柿”(山竹的音譯名)。
“爪哇國有莽吉柿……如石榴樣,皮內如橘囊樣,有白肉四塊,味甜酸,甚可食”
▲雖然山竹長得和柿子很相似,但它們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哦~(圖片|郭宗艷說 ?)
盡管山竹被帶來了中國,但物以稀為貴。它對種植環境極為挑剔,又需要定植7-10年才結果,保鮮期還短,所以并沒有在國內風行起來,只是廣泛種植于東南亞等地區。
直到民國時期,不少人下南洋,才再次和它相會。因為沒見過,所以根據枝葉特征為它取名山竹,從而這個名字流傳至今。
生長在樹上的山竹,先開花后結果。
不過它花開花謝的速度,就在一天之間,可以說能不能看見純屬緣分一線牽。當花瓣落下后,果子由小變大,由青變紅,便成熟了。
這個過程中,只需要雌花的參與,雄花只是擺設,所以山竹也被戲稱為“母”水果。
圖片|小婆娘 ?
成熟的山竹,表皮也藏有玄機,竹靠“衣裝”,根據表皮分為三類。
它們不像三國,天下三分,你來我往。而是以一家獨大,其他兩種反而并不多見。
這是因為山竹對生長要求十分高,樹齡對果實也有一定影響。7-15年樹齡結果的油竹果產量太小,且味道太酸;而50年以上樹齡的沙竹果 (麻竹) ,雖然好吃,但老樹較為少見。
于是處于15-50年樹齡之間的花山竹,以“中庸之道”乘風而上,成為目前市面上最大的供給品種。
圖片|pexels-roman-odintsov ?
中國人講究緣分,所謂冥冥之中,自有天定。
“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冷對熱,圓對尖,山竹對榴蓮。
它們是水果里最甜的CP,緣分的紅線,比三天都解不開的耳機線還要纏綿。
圖片|pexels ?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哪里有榴蓮,哪里就有山竹。它們天生一對,仿佛生來配對。
它們一起青澀,也一起成熟。榴蓮飄香的季節,也正是山竹成熟的時節。
外硬內軟,心里甜的兩位,一拍即合。一個被稱為熱帶水果之王,一個則是王后,仿佛告白——“只有你,足以與我相配”。
值得一提的是,它們還一起入選部分“酒店禁止帶入的水果”,一個是因為染色不好洗,另一個則是因為味道太沖,算是有甜同享,有苦同當了。
▲山竹的汁液為醇溶性,只溶解于酒精,一旦染色很難清洗。所以一開始山竹是作為染料出現的,而后來許多酒店也禁止帶山竹進入房間。(圖片|pexels-cottonbro ?)
最佳拍檔,冷熱互補
它倆的“愛情”,還帶點“科學道理”。
有人認為,榴蓮性熱,吃多了很容易上火,而山竹偏寒性,恰好可以降火。
一熱一冷,一個“點火”,一個“滅火”,互補搭配,干活不累。
不過食物冷熱性的說法,尚有爭議,關于飲食還是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能因為它們互補,就兩個一起瘋狂食用,畢竟酒不可貪杯,食不可貪量,此時此刻,愛是克制。
圖片|檸檬溜酸 ?
不過適當的食用山竹,在炎炎夏日,能生津潤燥。 它所含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對身體也十分有益。
而且,生長在15-20米的樹上的它,雖然果皮堅硬,掉落下來基本都會爛掉(不吃白不吃) 。
平時也無法像土豆等蔬菜一樣,存根再生長。所以廣大吃貨便有了另一個“正當”的吃山竹理由。
圖片|小婆娘 ?
● 怎么挑選一只山竹?
我國的山竹大多從泰國和印尼進口,泰國山竹每年4-11月都有,尤其5-8月,更是山竹的黃金時期。而印尼山竹緊隨其后,承包12月到下一年的3月。
挑選時,可盡量選擇殼偏紫紅而不是偏粉紅的進口山竹,這一類泰國山竹口感要更好一些。
除了品種,在山竹屆,也要“卷”評級。從1A到6A,等級越高,山竹越好。
這個等級并不單指大小。它還包括重量和品質,其實是個綜合概念。
4A、5A的山竹,往往大小適中,軟糯甜香。豐富的糖分和纖維素,讓咬下的那一刻,綿軟即化,汁水盈甜。
圖片|pexels-kingkonadventure ?
不過能達到6A水平的山竹,可以直接“保送清北”,登上竹生巔峰,十分少見。
所以日常食用,只要會挑,即使達不到6A的水準,也能將美味收入囊中。
挑對了山竹,也不能完全掉以輕心。
讓我猜猜,有多少人在吃山竹的時候,會覺得有澀澀的口感?
除了沒熟的山竹外,最大的可能是——你在剝皮的時候不夠小心。
別生氣,據我觀察至少有七八成的人會遇見并忽略這個問題。
當我們“暴力開殼”時,山竹殼會濺出紫色的汁液,它不但不易清洗,而且自帶苦澀感。
如果你拿著沾著汁液的手,去吃沾著汁液的果肉,結果可想而知,只會“近澀者澀”。
▲山竹所含的糖和纖維素很多,不易消化,所以對糖比較敏感,和容易便秘的人盡量不要多吃哦~
●如何開山竹的殼?
學開殼之前,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么有的山竹殼很硬,有的卻很軟。
其實山竹的表殼雖然看起來無懈可擊,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孔隙。當它從樹上摘下,又放了很久不夠新鮮,便會表殼風干,脫水,本身木質素發揮作用,還會發硬“石化”。
圖片|pexels-saturnus99 ?
干硬的表殼,縫隙更大,外部的氧氣進入果肉,新鮮度會近一步下降。這樣的山竹即使要丟,也要輕輕丟,不然簡直有一種“平地驚雷”的聲響。
而新鮮的山竹,就沒有這些麻煩,它的表殼有充分的水分供給,軟硬適中,有彈性空間。只要找到了方法,輕松就能剝開——
▲去蒂-按壓-左右剝開-食用果肉
●山竹還可以怎么吃?
因為山竹美味,所以除了進口,我們也曾在氣候溫暖的福建、兩廣、云南、海南、臺灣試種。
相比害怕濕熱需要喝涼茶的廣東人,一到夏天熱到出汗的海南人,出身熱帶的山竹對濕熱的環境感覺良好。雖然存在水土差異,尚未形成規模,但也誕生出一些獨特的品種。
圖片|pexels-sithumrulzs ?
比如廣東、廣西的“黃色山竹”——嶺南山竹子,也叫龍蒙果。
它同屬于藤黃科,口感不同于普通山竹的甜美,而是帶著清爽的酸味。因為吃多了會讓牙齒變黃,還有個俗名叫“黃牙果”。
圖片|翟萌萌同學 ?
在欽州等地的山林中,七八月的時候常有它的身影。金黃的表皮較軟,有人甚至將它當作“酸”味的來源,加入飯菜中食用。
你永遠可以相信一個中國人對吃山竹的熱情,更何況,山竹背后站著的,是一群中國人。
除了直接吃,將它做成一碗山竹銀耳桃膠,甜美可口;有些人甚至拿它煲湯,創新的讓香鮮之外,多了一點果香。
圖片|人魚弟弟 ?
“鮮”吃之外,不愿滿足的吃貨還發明了凍干山竹。
像所有凍干類水果一樣,去殼后的山竹,經零下40度速凍后變得十分冷靜,再經過干燥的考驗,就完成了由幼稚到成熟的轉型。
凍干山竹無需再通過外殼保護,綿軟的果肉不復存在,只留下松松脆脆的甜香。
圖片|大汪 ?
● 山竹的黃色物質是什么?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有的山竹表面,會帶著點點黃色物質。
由于山竹屬于藤黃科,這類植物分泌的樹脂,便會附著表面,它和中國畫顏料里的藤黃息息相關。
當山竹歷經碰撞、損傷,或者存放過久,果肉和果皮便會析出黃色黏液。雖然對人體沒有太大傷害,但最好還是避開食用。
圖片1|果小二 ?
●怎么判斷山竹有沒有壞?
沒打開的山竹,如果表皮捏起來非常的硬,那么壞掉的可能性比較大。
打開后,如果是星星點點的黃色,“棄”黃不食,吃仍然雪白的果肉就好。如果整個山竹都帶著大片黃色,而且氣味奇怪,那八成是“腐竹”,就不建議食用了。
▲這種帶“玻璃心”的,是可以吃的哦~(圖片|圖蟲創意 ?)
●新鮮的山竹該如何保鮮?
對山竹來說,猶豫就會敗北。
一般情況下,它在五天后口感就會降低。
盡管作為少見的,可放冰箱保鮮的水果,山竹在冰箱里的冷靜期也不超過十天。
所以如果想要吃到香甜軟糯,果肉又不會太松弛的山竹,一定要記得一個口訣——山竹之鮮,五日為期,超過十天,風味盡毀。
●山竹的籽可以吃嗎?
山竹的籽就是它的種子,最好不要吃。
這倒不是因為它會在體內長大,而是因為它無法被人體吸收,不易消化。
不過如果你不小心吃進去了,也別太擔心。沒有太明顯棱角的它,只要順利通過腸道被人體排出,就問題不大。
山竹,這種熱帶水果,深得人們喜愛。
一到夏天,就會成為不少中國人最期待的水果。它酷似貓爪的果肉,萌萌的,甜甜的,一咬下嘴,整個人都會開心起來。
如果下次再有人問你關于山竹的問題,不用多說,發這篇干貨給他就夠了。
圖片|pexels-rachel-claire ?
資料來源:
物種日歷《你吃過的山竹,都是母的》
食味藝文志《圖騰、染料和水果皇后:山竹簡史》
▼今日推薦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