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作者丨彪哥
尊重原創,拒絕一切未經授權的轉載
我們平常去哪里吃個土菜,人均消費頂天不過百元。
可是株洲的野馬土菜研究所,它竟敢把人均干到300,在一眾土菜餐廳中獨一檔的存在,由此引來不少爭議。
甲魚698一斤,牛肉200,肚絲200,一份青菜也要40,這幾個菜四個人吃,就要超2000元了。
一個土菜館子而已,沒有精致裝修,更談不上周到服務,憑啥敢賣出這樣的高價?
有人直言不諱:“不如改名殺豬菜比較好?!?/p>
有人吐槽:“698一斤的甲魚,殺豬呢!”
連株洲本地人也看不慣:“這家店簡直壞了株洲的美食口風?!?/p>
但在爭議聲浪里,不乏食客心甘情愿為人均300元的土菜買單,也有如新榮記這樣的一眾頭部品牌的餐飲人專程奔赴。
存在即合理,野馬土菜研究所的這份底氣,究竟是漫天要價的虛張聲勢,還是確有值得的硬核實力?
真土菜,就該賣得貴
真正的土菜,就該賣得貴,那些標榜土菜卻價格低廉的,十有八九難逃“偽土” 的嫌疑,反而會讓人忍不住懷疑:這個價位,怕是吃不到真正的土雞吧?
不貴的土菜,要不說明不是真土,要不就是你沒有發揮它的真正價值。
土菜的貴,首先貴在“真” 的稀缺。
湘菜泰斗許菊云每天習慣早起去逛菜市場,為的就是尋找一根可遇不可求、帶著晨露的鄉野小蔥,他說用來下面條那香得沒話說。
野馬土菜研究的老板,凌晨四點鐘就去株洲周邊早市搶菜,為一只一年以上的土雞,可以跑三個村子,這本身就是一種高成本。
這種對“真土味” 的執著,從土地到餐桌,耗的是人力,等的是時節,憑什么要和工業化流水線上的產物比價格?
現在,隨著工業化進程,這種真土菜即使在農村也不常見了。
即使有,農村的媽媽們也一定是留給自己的子女,再貴也不會賣。
你在路邊看到的那種老奶奶提著籃子賣菜,你以為是她自家種的,其實就是她在旁邊菜市場進的貨。
真土菜,真的很少,背后的成本注定了價格不會親民。
其次,真土菜的貴,藏在“笨功夫” 里。
野馬土菜研究所炒雞的酸辣椒,是鄉下辣椒用老壇子腌足一年才能用,且產量有限;煨甲魚的那鍋湯,是頭天晚上花好幾個小時用土雞等食材熬成的。
有網友說,這樣較真干嘛,姜蔥蒜一放,味道都一樣了。
只有真正懂吃的老饕,才能品出其中的門道和價值。
那些聽起來“較勁” 的細節,背后是時間和人工的堆積。
真土菜,還是一種情感寄托。
去野馬吃土菜,為什么會特別有感覺。
真土菜賣的從來不止是菜,更是一種“回不去的故鄉” 的替代品。
在野馬土菜研究所淳樸的屋子里,吃著當天現買的河鮮,聽老板講這顆辣椒來自哪個山頭,那尾魚剛從哪條河撈出,這種“隨機性” 和 “故事感”,是標準化餐廳給不了的。
就像有人愿意花高價去鄉下民宿吃一頓農家飯,吃的不是味道有多驚艷,而是那份“坐在田埂上吃飯” 的松弛。
這份情感價值,憑什么不能換算成價格?
那些去野馬土菜研究所的食客,追求的正是這樣的體驗。這種情感的共鳴,本就值得被珍視,也值得被賦予相應的價格。
從“市井江湖” 走向 “品質廟堂”的標桿
長期以來,土菜身上的關鍵詞往往是質樸、便宜,花不了幾個錢,可以說是處在餐飲鏈條中一直處于“中下層”。
野馬土菜研究所人均300 元的消費,打破了人們對土菜價格的固有認知。
它的成功,給了那些些做土菜的一個參考作用:土菜也可以賣出高價。
這將刺激更多土菜品牌跳出“低價圈”,去探索高端化、品牌化的新路徑。
就像有人會想:“既然有土菜餐廳可以做到人均300,那我做到人均200就完全有可能?!?/p>
當然,野馬土菜的標桿意義,并不是劃定一個高價門檻,而是證明土菜的價值區間可以被重新定義—— 從 “只能賣便宜” 到 “能按品質定價”。
土菜的升級,也不是集體向300 元看齊,而是讓每個認真對待食材的從業者,都能在合理的價格帶里,賺到尊重與利潤。
這盞明燈照見的,是土菜從“市井江湖” 走向 “品質廟堂” 的可能。
當野馬土菜用真土味撞開高端餐飲的大門,當土菜終于擺脫“便宜附屬品” 的標簽,便擁有了與精致餐飲對話的底氣。
行業升級往往始于少數派的破局。
野馬的實踐證明,土菜的價值重構,不在于模仿奢華裝修和保姆服務,而在于把“土” 字做深 —— 深到食材產地的經緯度里,深到柴火灶的火候刻度里,深到鄉土記憶的情感褶皺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