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賁美國加州圣瑪利學院英文系退休教授
來源 |《人類還有希望嗎: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文啟蒙和教育》
國家公民身份, 就其核心而言,代表了一個由地理邊界、法律框架和共同治理結構所界定的政治實體的成員身份。從歷史上看,對國家的忠誠根植于對特定民族國家的忠誠,其特點是共同的語言、文化和歷史。國家公民通過公民參與、納稅和遵守國家法律為社會作出貢獻。雖然這種形式的公民身份仍然是基礎,但全球化的出現對其排他性提出了挑戰,促使個人認識到他們與超越國界的更廣闊世界的相互聯系。
從國家公民身份到世界公民身份的轉變標志著視角從狹隘的民族主義向世界主義的轉變,強調人權、尊嚴和團結的普遍性。在一個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個人面臨著氣候變化、流行病和經濟不平等等超越國界的全球性挑戰。因此,作為世界公民的概念包含了共同的人性和集體責任感,以解決這些緊迫的全球性問題。
《 人類還有希望嗎: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文啟蒙和教育 》
徐賁 著
上海三聯書店
2025年5月
國家公民身份與世界公民身份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和相互關聯的。個人在與各自民族國家保持聯系的同時,也認識到自己作為世界公民的角色,對更廣泛的人類社會負有責任。國家公民意識為地方和國家層面的公民參與奠定了基礎,在特定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下培養了歸屬感和認同感。與此同時,世界公民意識將這種歸屬感擴展到整個人類大家庭,超越了國籍、種族和宗教的界限。
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公民社會作為地方與全球之間的橋梁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促進了基層運動和跨境合作。公民社會組織,如非政府組織(NGO)、基層運動和社區團體,是個人在地方和全球層面表達關切、調動資源和倡導社會變革的平臺。通過促進對話、合作和團結,公民社會彌合了國家公民身份與世界公民身份之間的差距,促進了人類社會的歸屬感和相互聯系。
此外,技術和通信的進步促進了全球公共領域的出現,個人可以在這一領域開展討論、分享信息并動員跨國界的支持。社交媒體平臺、在線論壇和數字網絡實現了思想交流的民主化,使個人能夠與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聯系,超越地理障礙,培養全球團結意識。在這個互聯互通的數字時代,世界公民的身份不受物理邊界的限制,而是延伸到超越國界的虛擬社區。
人類公民社會的核心是共同價值觀、規范和愿望的集體表達,這些價值觀、規范和愿望指導著社會互動和治理。在人工智能方面,公民社會在塑造人工智能技術的道德發展和負責任的部署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參與對話、宣傳和公共討論,民間社會組織和基層運動可以提高人們對人工智能倫理影響的認識,并倡導優先考慮人權、隱私和問責制的政策。此外,民間社會還能發揮監督作用,要求政府和企業對以合乎道德和透明的方式使用人工智能負責,從而防止為邪惡目的誤用或濫用技術。
此外,人類公民社會還是在人工智能時代促進包容性、多樣性和公平的行動者。隨著人工智能系統對招聘、借貸和刑事司法等領域的決策過程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如果不積極應對,現有的偏見和不平等就有可能長期存在。民間社會組織和倡導團體在倡導人工智能算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促進人工智能勞動力的多樣性、確保人工智能技術不分種族、性別或社會經濟地位,使社會所有成員都能使用并從中受益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民間社會是民主參與和公民參與制定人工智能政策和治理的論壇。在民主社會中,影響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部署的決策必須聽取公民的聲音。民間組織、智庫和社區團體為公民提供了與政策制定者接觸、參與公共辯論以及倡導反映整個社會價值觀和利益的政策的途徑。通過促進透明度、問責制和公民參與,公民社會加強了民主治理,并確保人工智能服務于公眾利益。
而且,人類公民社會在應對人工智能驅動的自動化和工作崗位轉移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顛覆傳統行業并重塑勞動力市場,公民社會組織可以倡導通過再培訓計劃、社會福利網和收入再分配機制來支持工人的政策。此外,全民基本收入實驗和工人合作社等民間社會倡議為減輕人工智能對就業的負面影響、促進所有社會成員的經濟安全和尊嚴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民間社會還是促進倫理創新和負責任的人工智能發展的催化劑。通過促進跨學科合作、道德準則和最佳實踐,民間社會組織和研究機構為開發優先考慮人類福祉、環境可持續性和社會效益的人工智能技術做出了貢獻。此外,諸如人工智能倫理委員會、技術評估委員會和參與式設計流程等民間社會倡議,可確保在塑造人工智能研發方向的過程中傾聽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聲音。人類公民社會在人工智能時代發揮著多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是道德價值觀的守護者、社會正義的捍衛者,也是民主治理和負責任創新的催化劑。
人文啟蒙和教育不是簡單地將民主當作一種政治理論或是特定政體,而是將民主視為一種多層面的現象。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視角,讓我們了解人工智能在哪些領域可能在民主的表現和質量方面影響社會。在這方面已經有了許多研究成果,了解這些成果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種非常必要的啟蒙和教育。
人工智能在社會、經濟和政治領域的廣泛應用催生了重大變革。有關人工智能對數字通信環境、政治話語、錯誤信息傳播、政治沖突刺激、國際人權法、未來工作以及民主與非民主之間競爭態勢的影響的討論比比皆是。這些發展凸顯了人工智能與民主結構日益密切的關系。
從歷史上看,技術變革有利于某些行為者或群體,從而塑造了政治格局。不同的技術對社會進程施加影響,其設計、機制和結果都會產生政治影響。從古代工具到現代數字媒體工具,技術進步影響著政治競爭和社會組織。隨著人工智能系統的興起,有必要對其對民主的影響進行類似的研究。
圍繞人工智能的討論往往圍繞著人工通用智能(AGI)帶來的假想威脅。然而,當前的人工智能領域主要由針對特定任務定制的狹義人工智能系統組成。要了解人工智能對民主的影響,關鍵是要關注現有的狹義人工智能應用、其部署條件和實際效果,而不是臆想的AGI場景。
人工智能與民主的交叉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雖然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都大有可為,但其在政治和民主領域的應用卻受到社會規范的動態性質以及系統性不平等長期存在的風險的制約。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必須批判性地評估其對民主進程的影響,并確保技術進步符合平等、公平和包容的民主價值觀。
人工智能能夠影響民主的關鍵方面,包括自治、平等、選舉觀念和制度競爭,揭示了技術與治理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
人工智能與自治:民主取決于自治原則,即政府由被統治者選擇。人工智能對自治的影響延伸到決策過程,以及對分布式治理與專家統治的看法。然而,人工智能的作用引發了人們對政治信息的可獲取性和可靠性的擔憂,因為算法對數字環境的塑造可能會影響個人接觸不同觀點的機會以及做出明智決策的能力。
塑造信息環境:人工智能對數字信息環境的算法操控會對政治話語和信息質量產生影響。雖然對回音室和操縱的擔憂依然存在,但經驗證據表明,結果好壞參半。盡管如此,圍繞人工智能驅動的信息塑造的不透明性凸顯了透明度和外部審計的必要性,以保障民主原則。
新聞經濟學:人工智能在自動生成內容和重塑新聞消費模式方面的潛力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挑戰。新聞機構可能會面臨適應人工智能驅動的變化的壓力,這可能會加劇經濟差距,鞏固老牌媒體品牌的權力。此外,人工智能驅動的新聞消費變化可能會加深信息鴻溝,使社會經濟條件優越的個人享有特權,并強化現有的權力結構。
在人工智能時代,民主社會中自治與專家統治之間的平衡面臨著新的挑戰。雖然人工智能提供了預測能力,可以為復雜社會的決策提供依據,但它也增強了專家和科技公司的權力,有可能破壞民主原則。此外,人工智能對歷史數據的依賴有可能使不平等和歧視永久化,對民主制度對平等和代表性的承諾構成威脅。
人工智能模擬社會趨勢和預測人類行為的能力賦予了專家指導治理決策的權力。因此,對人工智能驅動的預測的依賴可能會縮小民主決策的空間,將權力從公民手中轉移到專家手中。此外,技術公司在人工智能開發中的主導地位也引發了人們對問責制和民主監督的擔憂,因為公共機構可能會將控制權拱手讓給商業行為者。
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發展中的優勢使其對公共話語和國家職能擁有前所未有的影響力。隨著政府越來越依賴基于人工智能的服務,它們對私營公司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這有可能削弱民主控制和透明度。此外,由這些公司控制的人工智能驅動的信息流可能會影響政治言論,加劇民主國家內部的權力失衡。
人工智能依賴歷史數據,這可能對民主國家內部的平等構成威脅。通過延續過去數據中存在的偏見,人工智能算法可能會使已經被剝奪權利的群體邊緣化,從而加劇結構性不平等。此外,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即用自動化取代人類任務,可能會進一步鞏固經濟差距,削弱工人的談判能力,從而破壞民主對平等代表權和機會的承諾。
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對民主與專制之間的關系有著重大影響。雖然民主政體歷來被認為在信息匯總和處理方面具有優勢,但人工智能有可能為非民主政體提供新的優勢。由于對數據收集和治理的集中控制,這類政體在開發和利用人工智能方面可能反而更具優勢。民主政體對人工智能的部署和隱私條例有限制,而非民主政體則可以自由地收集有關個人行為的大量數據,促進人工智能模型的完善。國家與人工智能開發者之間的密切合作,再加上中央分配的資源,使非民主政體在人工智能開發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可能導致對它有利于的不對稱進展。
從歷史上看,民主政體因其作為信息聚合者和處理者的卓越表現而被認為優于非民主政體。自由表達、新聞自由以及由選舉引導的派別間競爭為民主政體提供了結構性機制,使有關社會、官僚機構的行動以及政策影響的信息得以浮出水面。與此相反,有的政體通過控制言論、媒體和政治競爭來限制信息流動,使政府對當地局勢、公眾偏好、官僚機構的行為或腐敗現象一無所知,并最終對其所推行政策的后果一無所知。但是,人工智能有可能會讓后一種國家克服這一劣勢。它們利用大規模數據收集和人工智能支持社會規劃和控制,如通過其社會信用體系。利用人工智能的潛力還可以幫助這些國家提高國家機器的運作能力。
此外,人工智能在武器化、軍事和安全領域的討論也越來越多。雖然人工智能在這些領域的規范作用和功能潛力已經引起了普遍的警覺,但現實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這些領域日益增長的擔憂表明,人們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可能會促使民主政體落后于非民主政體。隨著時間的推移,民主政體和非民主政體在發展和部署人工智能方面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軌跡。如果后者比前者與人工智能有更大的親和力,并能從中獲得更多利益,那么人工智能可能會導致制度之間的權力轉移,使民主遭到致命的削弱。如何應對這樣的前景,將成為對未來人類的重大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