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傅斯特
7月的深圳灣廈地鐵站,出現了幾位特別的“乘客”。
外形萌萌的它們在地鐵早高峰開始前,鉆進空閑的車廂,從一個站臺換乘到另一個站臺,全程無人操控。
它們背著滿箱的飲料、零食,最后穩穩走進地鐵站內的7-Eleven便利店,為店鋪補充了所需商品。
當店員接過貨物,這趟由機器人自主搭乘地鐵完成的全球首個零售配送任務,落下句點——這是萬科和深圳地鐵最新合作的“機器人自主為地鐵商家配送貨”試點,也是深圳這座城市把前沿科技揉進生活日常的又一個鮮活注腳。
長期以來,地鐵站內的便利店和小商鋪,都在苦惱于“最后一公里”的補給鏈:零售需求幾乎貫穿全天,但一瓶水、一份飯團的補給,要經歷地面找車位、人工上下搬運的層層倒騰。
在日均客流量近千萬人次的深圳地鐵,人潮涌動,商品補貨更是另一個難度級別。補得快,成本高;補得慢,貨架空。
而這一次,地鐵商家們等來了新解法。
萬科旗下的萬緯物流與深圳地鐵聯手,將貨物提前存入地鐵車輛段的閑置空間,再由萬緯集成研發的配送機器人,通過智能調度系統,提前規劃最優的配送時段和路線,自主搭乘地鐵送貨入店。
少了人力搬運的反復,多了軌道空間的高效調度,這場輕量化配送,帶來的是多方受益的增效公式。
對地鐵商家來說,效果顯而易見,解決了過往配送貨的痛點,大大提高了配送貨的效率,同時還降低了成本。
對深圳地鐵來說,低峰期的閑置運力和車站倉儲空間被有效盤活,軌道交通不再只是單一的客運角色,而是變身城市物流網的一環。在深夜與晨光交疊的時刻,這條龐大的地下脈絡,成為機器人智慧配送的試驗跑道。
對每天通勤的上班族而言,他們也許不會察覺到貨架后多了一位特別的“送貨員”,但從選擇更豐富、補貨更快速的消費體驗中,更多人切身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生活便利度。
對城市,這次的微創新,能減少地面物流運輸帶來的交通壓力。
而對萬科而言,也成功將物流業務從“地上”延伸到“地下”,通過把地鐵網絡、機器人配送、AI調度系統三者聯通,成功延伸出一條地下的智能、靈活、低干擾的配送鏈。
向未來看,這項技術一旦試點成熟,將有望應用到地鐵更多商戶,也有可能應用到更多的城市。這場落地試驗,不僅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機,也為城市探索“軌道智慧配送”留下了可復制、可迭代的樣本。
一臺會搭地鐵送貨的機器人,聽起來并不是非常困難,但在很多地方,同樣的方案也許需要躺在PPT里被反復打磨,最終止步于演示。
為什么許多有趣、甚至不可思議的創新,總能一次次出現在深圳?
背后,離不開這座城市對“技術要應用,創新要落地”的共同默契。
在這里,你會看到人形機器人在比亞迪、富士康分揀、搬運;協作機器人在醫療實驗室處理樣本,街頭跑著環衛機器人、寫字樓站著機器人咖啡師;機器人甚至“穿”上警用背心,跟深圳公安肩并肩巡邏……
各種賽博朋克式的景象,深圳總能讓它們成為城市的尋常一幕。
創新技術能快速落地,首先得益于1987年,深圳率先出臺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營科技企業的規定,催生了華為、中興等第一批民營高新技術企業。
此后,一代代企業在這片土壤里扎根生長。
直到今天,企業依舊占據深圳科技創新鏈條的核心: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人才、資金、專利都集中在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
從華為、騰訊這樣的“喬木型”巨頭,到大疆、優必選等高成長性“灌木”,再加上數以千計的科研機構和初創企業如“藤蔓”般互相交織,形成了極具韌性的科創產業群落。
深圳南山的“機器人谷”便是代表。在這里,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隔壁園區就是配套商,從核心零部件(觸覺傳感器、激光雷達)到機械臂、靈巧手,硬件公司能在一天內拿到加工件。
這種空間集聚效應,加速了技術突破,企業能夠在高效的產業協同下,快速迭代產品。
2024年,深圳機器人產業鏈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生產全國接近一半的工業機器人,背后正是這套極短鏈條帶來的高效聯動。此次萬科與深鐵合作的機器人,能夠快速從研發走向落地,也得益于這條高效的產業鏈。
深圳“機器人谷”(圖源:深視新聞)
而“熱帶雨林”能夠繁榮生長,離不開城市自身的土壤和文化。
一方面,深圳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的性格底色——敢闖、敢試,使得深圳的政策環境始終保持了對新技術的高接受度。
從無人機、無人車、低空經濟到人形機器人應用試驗區,深圳幾乎每年都在發布新的場景承載計劃,鼓勵企業把技術從車間、實驗室帶到真實場景。
今年剛發布的《深圳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計劃(2025—2026年)》,就提到:
積極拓展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制造、應急作業、交通巡檢、醫療康養、安保巡邏、文旅服務、教育科研等領域的商業化應用。
當其他城市還在觀望、等技術成熟,深圳從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到交通站點、工業制造、商業零售,已經開始批量采購機器人來提升效率。
為了讓“科創雨林”更茂盛,深圳還花了不小力氣,吸引一所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在這里拔節生長:南科大、深圳理工、哈工大(深圳)、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當高校和實驗室能夠與企業緊密聯動,科研成果才有機會更快落到生產線上。
正是這樣的創新土壤和開放生態,托起了深圳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也讓市民在城市的更多場景里能夠看到、摸到和用到機器人。
另一方面,是深圳這座城市年輕的文化,讓城市對新事物更包容,甚至更歡迎。
這是一座人口平均年齡只有33歲的年輕城市。
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對新事物的好奇遠大于排斥。
他們樂于嘗新,也更包容,更開放,愿意給予新事物更多正向反饋,從而推動科創企業持續改良和迭代產品——企業敢闖敢試,市民樂于嘗新,良性循環。
深圳市民與機器人同行(圖源:深圳政府在線)
機器人地鐵配送也許算不上行業顛覆式的壯舉,但所有的參天大樹,往往都是由看不見的根須耐心滋養而來。
正是因為這樣步步扎實的“小創新”每天都在深圳發生,讓更多普通人,離智慧、高效的城市生活,又近一步。
城市托舉企業前行,企業也在滋養城市向新。
深圳的創新土壤和開放生態,為深鐵和萬科此次的務實創新提供了基礎。
但同時,也正是各行各業無數的小創新、小突破,持續夯實了深圳作為科創先鋒城市的根基。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智谷趨勢為中產階級的資本覺醒服務,幫助更多人獲得財富。宏觀經濟、商業邏輯、企業興衰、產業轉型……這里有最真實的中國,有許多人難以察覺到的趨勢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