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643字
閱讀預計6分鐘
作者|薩斯瓦特·古哈·塔庫拉塔
斯瓦塞斯瑞
編譯|饒金山
編譯審核| 張謙和
本期編輯|何佳蔚
本期審核 |江怡
編者按
2014年莫迪執政以來,印度經濟的全球排名持續提升,GDP總量從第十一位上升至2025年的全球第四。印度經濟數據成為展現莫迪政府成就的名片,然而,細致分析印度發展軌跡后發現,2004-2014年間印度的增長勢頭強于2014-2024,上一任政府的成績為莫迪時期印經濟“趕超”奠定基礎,而英國、德國、日本經濟的持續疲軟甚至萎縮,也為印度趕超提供機遇。雖然莫迪政府的“傳聲筒”大力鼓吹增長奇跡,印度經濟在水面之下卻是隱憂重重:生產性投資和國民儲蓄不足、失業率高企、制造業乏善可陳、財富急劇向頂層集中,無疑都會制約印度的長期發展。再考慮到其備受爭議的GDP統計方式,印度經濟即便稱不上“敗絮其中”,但也絕非莫迪政府所描繪的“金玉其外”。南亞研究通訊特編譯此文,供各位讀者批判參考。
圖源:外媒
印度人均GDP在2004-2014年間的復合年增長率高于1994-2004年和2014-2024年兩個時段。鑒于當前學界圍繞印度名義GDP排位大幅提升的討論,有必要對這一態勢進行全面評估。為延續當前討論的時間劃分邏輯并保持一致性,本文將回顧印度經濟三十年,并比較2014-2024年、2004-2014年及1994-2004年這三個時期的經濟數據。
首先,印度GDP全球排名提升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而非近期才有的新現象。因此,若將這一進步完全歸因于過去十年,則可能產生誤導性結論(見圖1)。
圖1 印度名義GDP排名(1994-2024)圖源:thewire.in
英國近期表現持續低迷,日本則先經歷長期停滯繼而陷入負增長。這一特征非常關鍵,因為國際排名的變動不僅取決于本國經濟發展進程,也受到別國相對表現影響。不可忽視的是,前兩大經濟體與其他國家之間仍存在斷層式差距。
20世紀90年代初,印度與中國的發展水平尚處同一梯隊,但此后中國實現跨越式增長。而1994年經濟總量領先于印度的英國和日本,后續增長均顯乏力:
圖1內嵌小圖突顯日本、印度、英國等國家GDP趨勢的細微差異。雖然主趨勢線上這些國家的GDP排名位置看似接近,但小圖揭示了更清晰的發展軌跡分化——其中印度呈現隨時間推移而穩定提升的態勢,這種差異在主趨勢線上難以辨識。
圖2 印度名義人均GDP排名(1994-2024)圖源:thewire.in
然而,若以更能反映生活水平人均GDP來衡量,印度的相對排名在這些年間并未顯著提升。在此維度上,中國的相對提升和日本的下滑同樣引人注目(見圖2)。如圖3所示,在人均GDP分布中,各國數據以散點形式呈現。更精確的分析顯示:2024年全球約75%的國家人均GDP高于印度,而中國優于全球50%的國家。
圖3 印度在名義人均GDP全球分布中的排名(1994-2024)圖源:thewire.in
一、印度隨時間推移而表現的經濟績效
對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盡管高速且穩定的經濟增長不是發展的充分條件,但也是關鍵要素。不幸的是,即使排除新冠疫情沖擊,過去十年仍然呈現異常的經濟波動。從人均GDP增長率來看,2004-2014年間的復合年增長率顯著高于1994-2004年與2014-2024年兩個時期(見圖4)。
圖4 增長相關因素的比較分析,圖源:thewire.in
觀察逐年增長率數據可以發現,2011年后尤其是2016年后,印度經濟的增長已經放緩,而新冠疫情的沖擊更是加劇了這一趨勢(見圖5)。
圖5 不同階段的逐年增長率趨勢,圖源:thewire.in
投資成為總需求與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驅動力。在過去三十年,印度資本形成總額(GCF)占GDP比重持續低于40%,表明該國始終未能構建充足的生產能力。這一狀況引發對印度經濟的擔憂,它制約了創造需求和吸納就業的能力,因而可能損害印度的長期前景。資本形成總額占GDP比例的變化,顯示印度投資率在2004-2014年間呈現顯著上升趨勢,而2014-2024年卻急劇下滑。儲蓄率(即儲蓄占GDP比例)與出口占GDP比例亦呈現相同演變軌跡。近期制造業部門的表現同樣乏善可陳(見圖5)。
最后,在就業創造方面,后改革時代的印度始終未能擺脫“無就業增長”困境——即使在收入增長、資本積累與出口表現相對突出的2004-2014年間,失業率仍持續高企。2014-2024年期間,該狀況僅得到微小改善。然而,青年群體失業率顯著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受教育程度高的勞動力就業形勢更為嚴峻。研究表明,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部門幾乎未創造就業機會,而吸納多數勞動力的部門則普遍提供非正式就業。而且,印度現行就業統計標準本身也存在重大爭議。
不幸的是,印度收入的顯著增長與經濟增速的提升(尤其在2004-2014年間),始終伴隨著財富與收入差距的急劇擴大以及就業的不穩定。即使在經濟增長相對放緩的時期,財富向頂層集中的趨勢仍在延續。基于百年跨度(1922-2023年)的觀察可見,分配不均導致僅有小部分人從過去三四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中受益。在2014-15至2022-23年度期間,印度最富裕1%人群所占財富與收入份額已突破歷史極值——其收入占比超過22%,財富集中度更是高達40%。
事實上,印度這個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在人均收入層面落后于75%的國家,正努力重啟增長動能。與此同時,印度大量受教育青年失業,而其最富裕1%人群的收入占比(即收入與財富集中度)卻高居世界前列。而上述分析還未涉及包括印度統計數據涉嫌高估2010年代以來經濟增速,以及印度在人類發展指數(HDI)、營養健康、教育水平、醫療服務、社會平等等其他發展指標上相對落后等一系列問題。
必須承認印度全球排名提升的事實,但以下關鍵問題不容忽視:其一,印人均GDP水平仍然遠遠落后;其二,雖然增速位居世界前列,但宏觀經濟基本面隱患重重,正如官方數據顯示的,2004-2014年間的經濟表現實際上優于1994-2004年與2014-2024年兩個時期。
作者簡介:
薩斯瓦特·古哈·塔庫拉塔(Saswata Guha Thakurata),中央邦博帕爾阿齊姆·普雷姆齊大學助理教授。
斯瓦塞斯瑞(Swathysree S.S.),德里國際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本文編譯自“the Wire"新聞網2025年6月23日文章,原標題為
It is Misleading to Attribute Improvement in India's Global GDP Ranking Solely to the Past One Decade,原文鏈接:https://thewire.in/economy/it-is-misleading-to-attribute-improvement-in-indias-global-gdp-ranking-solely-to-the-past-one-decade
本期編輯:何佳蔚
本期審核:江怡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更多內容請見↓
歡迎您在評論區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性語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