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酬樂天詠老見示》中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fā)稀冠自偏。
詩句道出了人到老年的無奈:誰都會擔憂衰老的到來,可真到了步履蹣跚、身形憔悴之時,又能指望誰來憐惜?
身體日漸消瘦,衣帶要頻頻收緊;頭發(fā)稀疏難掩,連帽子都得歪著戴 —— 這般景象,正是歲月在人身上刻下的痕跡,褪去了往日的光彩,只留下行動的不便與心底的愁緒。
或許有人會說,“養(yǎng)兒防老” 是古訓,有兒女在,何愁晚年無依?
可時代早已不同,如今社會節(jié)奏飛快,兒女們往往身不由己:要么遠在他鄉(xiāng),一年難回幾次;要么成家后被生活裹挾,連兼顧自家都已不易,更別說時刻守在老人身邊。
老人們能盼的,不過是節(jié)假日的短暫團聚,可這樣的機會本就寥寥,若趕上兒女有事,也只能化作一聲嘆息。
所以,把養(yǎng)老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難免會失望。現(xiàn)實往往是:靠人不如靠己,才是最可靠的選擇。
人老了,別太指望養(yǎng)兒防老,真正能依靠的,其實是自己手中的這三樣東西。
1 少生病、身體好,是老年人最大的福氣
曾在大連的海邊見過這樣一幕:
一位老人坐在輪椅上,望著沙灘上嬉鬧的人群,眼神里滿是羨慕與落寞。
想必他也渴望能踏浪而行,卻被糟糕的身體困住,只能遠遠觀望。
人到老年才懂,健康的身體遠比萬貫家財更珍貴。身體硬朗時,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悠然自得;一旦病倒,日子便只剩煎熬。
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位老人有三兒一女,本以為養(yǎng)老無憂,可一場病卻讓她徹底醒悟。
她平日不注重保養(yǎng),高血壓引發(fā)了多種并發(fā)癥,住院后,大兒子先照料了一陣,隨后便以 “兄妹均攤” 為由推脫,其他兒女卻認為 “老宅給了老大,就該他多擔責”,兄妹四人為此鬧翻。
老人躺在病床上流淚:“要是身體好好的,哪會給孩子們添這么多麻煩。”
人老了才明白,養(yǎng)老終究要靠自己。身體好,能自理,不麻煩兒女,就是最大的福氣。
2.手里有積蓄,關(guān)鍵時不慌
手里有積蓄,是養(yǎng)老的底氣。
可有些老人總想著 “全給兒女”,自己一分不留,以為兒女會 “投桃報李”。
可別忘了,兒女有了自己的小家,花錢早已不是一人說了算。
真到急需用錢時,兒女若拿不出,或因拿錢引發(fā)家庭矛盾,老人只能干著急 —— 這種無助,唯有經(jīng)歷過才懂。
聰明的老人,會幫兒女,更會顧自己。
留些積蓄,不是自私,而是為可能的困境做預案。畢竟,生病時不向本就不寬裕的兒女伸手,也是在幫他們減少負擔。
3.有自己的住所,活得有尊嚴
有些老人覺得 “住兒女家理所當然”,甚至為了幫兒女買房,賣掉自己的老宅。
可真到了兒女家才發(fā)現(xiàn):孩子或許歡迎,但兒媳、女婿未必真心接納;
對兒女能直言不諱,對晚輩卻要處處顧忌,生怕引發(fā)家庭矛盾。
所謂 “寄人籬下”,滋味從來不好受。
有自己的住所就不同了:住著舒心,想孩子了去看看,不高興了就回家,不用看誰的臉色。
房子不僅是資產(chǎn),更是養(yǎng)老的 “退路”—— 不麻煩兒女,也是對他們的體諒。
4 知和大叔說
每個人都會老,誰都盼著老有所依、晚年無憂。
但如今社會不同了,老齡化加劇,兒女們壓力也大,與其指望他人,不如早做打算:養(yǎng)好身體,存點積蓄,守住住所。
就像王維在《酬張少府》里寫的:“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人老了,活得通透最重要,照顧好自己,才是對晚年最好的交代。
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