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在“走進通天洞遺址·感受考古文化魅力”考古文化活動中,多名專家學者分享了對吉木乃縣草原石城通天洞遺址的見解與感受,深入暢談其考古價值、文化意義及未來發展路徑。
“2016年我所正式啟動發掘工作,最初認為這里是青銅時代遺址,卻發掘出從新石器、舊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遺跡。這一重大發現將新疆史前歷史向前推進了近45000年。作為歐亞大陸的交匯要地,遺址中出土的麥粒等遺存,清晰展現了早期文化交流的脈絡,建議擴大發掘面積,或許能有更大發現,進一步向前追溯歷史。”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鐵男介紹說。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賀云翱雖已數十次到訪新疆,卻被首次接觸的通天洞遺址深深震撼:“4億年花崗巖經自然風化形成的通天洞,既有安全感,又能滿足生存需求,數萬年前便成為東西方人類聚居交流的福地。遺址中能看到歐洲莫斯特文化與中國舊石器文化的交融,青銅、鐵器時代文化也留存于此。通天洞對認識新疆及東西方文化意義重大。”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于建軍表示,本次活動將有效推動通天洞遺址的學術研究與后續保護利用。參與專家涵蓋文化遺產保護、舊石器考古等多個領域,能夠從多維度系統闡釋遺址價值,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清晰路徑——包括如何讓通天洞遺址“發聲”,講好歷史故事、新疆故事與中國故事,并貢獻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作為新疆目前確認的人類最早活動遺址,通天洞不僅擁有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等不同時期的遺跡,周邊還分布著洞穴群、季節性營地,沿線更發現近400處墓葬及青銅時代遺址。作為綜合性遺址,它對厘清新疆早期歷史脈絡、揭示當時與中原地區的緊密聯系意義重大。
此次專家學者們的深度研討,不僅使通天洞遺址的考古價值與文化內涵更加清晰,更凝聚了對其未來研究、保護與利用的共識。
阿勒泰地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古扎麗·阿布都熱西提 張福新
實習記者:丁奕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