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稅明姣
古文化遺址是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無聲訴說著一個時代、一個地區的興衰榮辱。7月14日,黃石市鐵山區人民檢察院披露一起公益訴訟案,該院通過檢察之力,聯合多方共同守護歷史根脈。
位于黃石市開發區·鐵山區的李家灣遺址和岔路村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對于研究新石器時期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956年11月被確立為湖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然而,珍貴的遺產一度面臨保護困境。2025年1月,益心為公志愿者在“公益訴訟線索管理平臺”反映,省級文保單位李家灣遺址因長期缺乏有效維護,保護狀況堪憂。
辦案人員現場調查
收到該案件線索后,公益訴訟檢察部門迅即響應,啟動初步調查。經調取相關資料及走訪周邊居民,查明李家灣遺址和岔路村遺址存在未劃定和公布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也未設置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等問題。此外,李家灣遺址還存在未列入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遺址是否遭到破壞?是否屬于滅失?”面對這樣的疑問,行政機關坦言,憑借自身資源和手段難以確定。為提升辦案精準性,辦案人員與行政機關持續溝通,最終邀請省級行政機關文保專家現場進行實地查看,經專家認定,岔路村遺址和李家灣遺址雖深埋地下,但保存狀態尚可,其蘊藏的歷史文化與科研價值依然豐富,并未滅失!這一結論為后續辦案工作奠定了關鍵基礎。
解決辦案難點后,2025年2月,鐵山區人民檢察院向行政機關制發檢察建議,明確指出問題,督促其切實、全面履行對李家灣遺址和岔路村遺址的法定保護職責。
收到檢察建議后,行政機關立刻進行整改。行政機關設置了文物保護單位安全責任公示牌,明確了主體責任單位、直接責任單位、直接責任人、安全管理員等內容,壓實了保護責任。
此外,行政機關還結合第四次文物普查的契機,邀請專業測量人員到現場,運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對兩處遺址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進行了精確測量與劃定。李家灣遺址的全國文物普查名錄申報工作也在開展中。
“文物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鐵山區人民檢察院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院在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持續發力,已先后對李清塔、鄂東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會址、鄂東工農革命委員會駐地等多處珍貴文物和革命遺址成功開展專項監督,守護了歷史根脈。下一步將持續發揮檢察職能,以法之名,把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