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走進通天洞遺址·感受考古文化魅力”考古文化活動現場考察環節在吉木乃縣草原石城通天洞遺址啟動。
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于此,共同踏訪這座被譽為“新疆舊石器時代考古坐標”的遠古洞穴,觸摸數萬年前先民留下的文明印記。
作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通天洞遺址不僅填補了新疆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更以層層文化堆積與豐富石器遺存,封存著遠古人類擊石為器、營穴而居的生存密碼。
考察現場,嘉賓們緊隨引導員腳步,沿著遺址文化層剖面緩緩前行。講解員細致解讀每件石器的用途、每層堆積的年代背景,眾人不時駐足凝視,仿佛透過時光塵埃,目睹先民與自然對話的鮮活場景。
為讓參與者沉浸式感受考古魅力,現場專門設置了打制石器演示環節。工作人員手持石塊,嫻熟復刻先民“以石擊石”制作工具的過程——在清脆撞擊聲中,石片剝落,簡易石器雛形漸顯,生動還原了舊石器時代的生產智慧。眾人屏息圍觀,不禁感嘆:“這小小石器里,竟藏著古人大大的生存智慧!”此外,文物保護宣傳展板與科普手冊也吸引大量關注,圖文并茂的內容讓公眾對遺址的保護意義有了更直觀地認識。
“腳踏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著萬年歷史,手中觸碰的每一塊石頭都連著遠古文化。”一名考古專家深有感觸地說,這樣的現場考察讓“高冷”的考古變得可感可及,既拉近了大眾與歷史的距離,更喚醒了人們對文化遺產的敬畏之心。
據悉,本場考察是此次活動的重要一環,后續將通過座談會形式,圍繞通天洞遺址深度研究、舊石器時代考古突破等話題展開探討,為遺址保護、研究與活化利用凝聚智慧與力量。
“我們開展此次活動,旨在圍繞通天洞遺址持續性考古發掘路徑、現有成果轉化利用方式進行深入探討。希望通過交流研討,讓考古成果充分釋放價值,同時為遺址保護與長遠發展匯聚更多智慧和力量。”吉木乃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副書記、局長賽特爾古麗·托乎塔爾別克說。
阿勒泰地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古扎麗·阿布都熱西提 張福新
實習記者:丁奕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