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兩年保租房的大量入市,我國租賃住房的市場格局正在經歷劇烈變化。整個租賃行業進入了明顯的分化期,市場化出租房+保租房并駕齊驅的格局逐漸形成。
這個背景也催生了兩種有趣的現象。
一方面是各類市場化的住房租賃企業,在積極通過各種方式應對沖擊,力爭實現錯位發展,所以近年來租房市場上的產品供應形態,也在走向多元化。
而另一方面,隨著入市的保租房項目越來越多,其在定位、定價上的問題和產品、管理上的短板,也開始顯現出來。
租賃市場在加速分化的同時,也暴露了許多亟待正視的問題。
保租房放量沖擊租賃市場
競爭白熱化下,賽道正加速分化
“十四五”以來,保租房放量規模不斷加大,這不僅會分流租戶,還對市場整體租金水平產生了抑制作用。
不少租賃企業都表示業務受到了影響,不得不重新制定業務戰略。要么就走“打不過就加入”的路線,讓自己的項目也成為保租房;要么就得趕快找到差異化的定位,避開正面競爭。各類租賃企業的市場戰略,正在加速分化。
其實許多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都希望能夠走上納保這條路,萬科泊寓就非常典型。
基于可觀的納保規模,即使是在房地產業務整體承壓的背景下,萬科的租賃業務也始終表現亮眼。在其第三季度季報中,租賃業務的營收規模與開業規模都創下了歷史新高。
而且泊寓的出租率也一直比較穩定。其寧波朗拾、杭州彩虹天空之城、深圳和頌軒、天津濱海大都會等項目,都實現了開業即滿租。點這里,提升租金收繳效率,規避合同風險
然而納保的條件,畢竟不是所有項目都能符合的,所以差異化競爭是多數企業都會選擇的一條路。
這兩年許多市場化的公寓品牌,開始瞄準更多元化的租賃群體、打造形態更豐富的產品,逐漸形成能與保租房進行錯位競爭的產品線。
比如招商伊敦就已經建立了“壹間公寓”、“壹棠服務公寓”、“壹棧人才公寓”三大產品線,目標客戶覆蓋城市白領、中高端商務精英、城市青年人才等,為有著不同消費能力和居住要求的群體,建立了差異化的產品,產品線的梯度非常清晰。
又比如相對高端且傾向于主題化、酒店化定位的長租公寓產品,也是今年才逐漸聚集關注度的一條細分賽道。
招商伊敦的上海國際郵輪港壹棠服務公寓,就是一家以親子度假為主題的服務式公寓,主打偏休閑度假類的旅居需求。
萬科泊寓前陣子也曾發文表示,旗下高端長租公寓品牌“富瑞斯”將在濟南CBD、蘇州高新區、深圳太子灣等城市核心區域,落地多個新項目。這個動態似乎預示著,萬科要開始在高端服務式公寓賽道發力了。
除了房企之外,連傳統酒店品牌也在布局公寓賽道,比如錦江酒店此前就宣布推出其首個企業公寓品牌“途羚公寓”,主要面向星級酒店等企業單位,提供員工租住解決方案。
看來在保租房的沖擊之下,不少企業開始轉向高端市場與特殊租住需求,服務式公寓賽道再次聚集了眾多目光。
還比如一條更小眾的賽道,也迎來了越來越多的布局者,那就是產業園配套公寓。
據邁點統計,目前全國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總數大約有2700多個,各類產業園區數量達8萬多個。
這些開發區、產業園通常需要配備充足的配套公寓,來解決大批產業人才的居住需求,達到產城融合的目的。所以拓展產業園項目,也逐漸成為一些公寓品牌新的布局方向。
總體來看,增加租賃市場中差異化產品的供應是一件好事,能夠更廣泛的解決多樣化的城市租住需求。
隨著保租房的市占率逐步提高,未來布局差異化租賃產品的企業也許會越來越多,形成保租房與多元化租賃產品相互補充的供應格局。
部分保租房短板顯現
需重構定位邏輯、回歸保障屬性
在市場化租賃企業發力中高端賽道的同時,我們本應期待保租房這個品類能真正接管中低端租賃市場,大批量地滿足青年群體的基本租住需求。
然而事實的走向卻似乎出現了一些偏差。前陣子在小明發布的數篇保租房主題文章下,都有大量讀者留言分享了他們對保租房市場的切身觀察,發現有部分保租房顯現出了在定位和管理上的短板。
這也讓許多市民對保租房的發展產生了疑慮,擔心保租房會不“保租”。小明結合多方觀點,總結了現在部分保租房顯現出來的幾類關鍵問題。
一是產品定位的錯位。
前陣子數支保租房REITs底層資產出現出租率下滑,一個重要原因是戶型太大,出租受阻。其中一個項目,77平方以上戶型和60平以下戶型的比例為6:4。還有媒體統計過杭州的保租房產品供應結構,發現一居室戶型的比例只有34.9%。
這一點不免讓人感到困惑,因為保租房建設的初衷是為了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群的租賃需求。兩房及以上的戶型無論在面積上還是在價格上,都和這類人群不太匹配。
二是部分項目定價偏高。
關于這一點,不同城市的讀者都有這種感受。比如上海某高新人才公寓,一房戶型的月租金比旁邊民宅高出了40%,而且離地鐵站更遠。
又比如昆明某新入市保租房項目,啟動選房一個月只租出去8套,因為租金太高且不臨地鐵站,出現了嚴重的滯租。點這里,了解云租賃系統
還有不少市民吐槽,許多出租屋都是家電齊全拎包入住的,可是有些保租房在相同甚至是更貴的租金下,在配置和地段上卻比不過前者,性價比不高。
定價偏高淡化了這些項目的保障性質,普通白領無法承受租金或有更具性價比的選擇,而能負擔起租金的高級白領又可能看不上,或者干脆咬咬牙買剛需新房了。
所以這些比較貴、配置條件又說不上特別好的保租房,實際上是處于市場真空層,并沒有想好房子要租給誰。
三是昂貴的附加收費。
許多保租房項目,乍看上去租金確實比周邊便宜一些。但不少租客真正住進去之后才知道,各類附加收費都比一般住宅區要昂貴。
比如成都某保租房項目的物業費達到了4.2元/月/㎡,雖然租金不高,但加上這項大頭費用之后,租賃成本一下子就超過了周邊的住宅小區。
又比如停車費,某保租房項目的月卡是800元,而隔壁小區只要500月,這多出的費用加在租賃成本上,立馬拉低了保租房的性價比,偏離了初衷。
四是普惠性不足。
保租房的定位是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群的租住需求,這看似沒什么問題,但在執行層面會出現各種普惠性不足的情況。
比如不少城市的保租房只對企業開放配租。小明此前曾路過一些看上去品質不錯、地段絕佳的保租房項目,好奇要什么條件才能入住。
上網查詢后才知道,項目改造完畢沒多久就面向大型企業租完了,又或者項目是專門面向引進的高端人才配租的。
一般的個人租戶如果不在大型企業供職,基本沒有渠道去申請這些配置好、地段好的保租房。這道無形中的門檻,又進一步淡化了保租房的普惠意義。點這里,了解云租賃系統
又比如,保租房本應面向青年白領,但不少項目卻一邊規劃了不少兩房甚至是三房戶型,另一方面卻又不向家庭租戶開放申請。
結果就出現了比較尷尬的情況。要么是單身白領用不了這么大面積、承受不了租金,轉而去租普通住宅;要么是配租的企業只能按照臥室數量來要求員工進行合租,這也并不符合青年群體對私密空間的需求,十分矛盾。
還有不少市民認為,保租房面向的所謂“新市民”,定義太局限了。那些在某城市工作多年卻未能買房的老市民,或是35歲以上的“非年輕白領”,很難享受這個福利。
據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在全國重點40城的租賃成交中,2023年35歲以上的租客占比超過了35%,較2021年提升了4.9個百分點。尤其是一線城市,35歲以上租客的占比“突飛猛進”。
因為當前我國一線城市的城鎮化率已經趨于飽和,人口流入注定逐步放緩,租房客群中年化是不可逆的趨勢。然而保租房所面向的群體,是否能夠覆蓋到上述這類市民,是要打個問號的。
總而言之,雖然保租房放量越來越快,但似乎始終沒有確立清晰的受眾畫像,或者說還有許多實際的社會因素沒有考慮進去,以至于其普惠性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擔憂。
結 語
在市場化租賃企業的競爭策略和布局愈發多元化、差異化、高端化的當下,社會對保租房的期待也越來越高,希望這個品類能夠切實解決市民的住房問題。
然而從目前的趨勢來看,無論是市場化公寓品牌還是保租房運營企業,都有各自的種種難關要去攻克。
可以說我國的住房租賃市場正在經歷歷史性的分化,這也是各類租賃企業戰略轉向的一個關鍵節點。小明期望看到未來的租賃市場,能夠不斷走向規范化與多樣化。
點擊下圖,了解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