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據7月13日極目新聞報道,近日,游客陳女士在杭州吃火鍋時,發現牛肉發黑、口感不對,便在外賣平臺寫了句“牛肉邊緣發黑、口感偏硬”的實在差評。然而,這句吐槽竟換來商家“吃的比狗舔的還干凈”的辱罵。事情最后以商家道歉、開除罵人員工收尾,平臺維持差評,警方也上門進行了教育。
常聽商家抱怨“差評是刺刀”,扎得商家生意差、面子掛不住。可仔細想想,很多時候,真正扎人的不是差評本身,而是商家對待差評的態度。消費者花時間寫差評,大多是被服務或產品“刺痛”,想用真話戳破問題——這不是攻擊,而是遞來一塊“磨刀石”。商家要是能珍惜機會來磨磨食材品控,說不定能化危機為轉機;可偏要視其為“刺刀”,以辱罵回懟,結果只能是割傷自己的口碑。
近年來,現實中有過不少“差評悲劇”:有餐館因差評上門威脅顧客,有網店追著買家刪評,甚至還有商家搞“好評返現”刷口碑。這些操作看似“護面子”,實則是“捂蓋子”。問題不會因為刪評消失,只會越攢越多。要知道,消費者寫差評,是還愿意給商家改錯的機會;若連差評都懶得寫,轉身去了競爭對手那里,恐怕才是真正的“零差評噩夢”。
此番風波里,有個細節值得注意:平臺用45個大眾評審投票駁回商家申訴,警方第一時間上門教育。可見當消費者說出真話時,規則與公序良俗正成為可靠的“后盾”。而更重要的,是商家要學會“接招”:一家小面館曾被顧客吐槽“湯太咸”,老板將這句差評打印出來貼在后廚,督促每天調整鹽量;半年后,“咸淡剛好”成了新評價,回頭客越來越多。這就是“磨刀石”的力量:用差評磨掉傲慢,磨出誠意,磨亮口碑。
城市的服務生態里,差評同樣是一塊“磨刀石”。游客選擇杭州,可能因為西湖的景、龍井的茶,也可能是因為街邊小店的煙火氣和商家的包容度。真正有競爭力的城市,從不怕“有差評”,怕的是“差評沒能解決”。顧客愿說真話,商家愿聽真話,平臺愿護真話,差評才會變成打磨服務的利器,把“游客來了不想走”的承諾,磨得更亮堂。
說到底,服務的本質是尊重,商業的智慧是傾聽,當消費者用差評對服務“挑刺”,商家不妨彎下腰,把刺拔出來;當城市能包容不同的聲音,才更可能成為令人流連忘返的溫暖之地。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