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的塞林格之年》
日復一日,奔波在鋼筋水泥構筑的都市叢林中,你已經多久沒有感受過泥土的芬芳和清越的鳥鳴?那份與生俱來、與萬物相連的親近感,是否已被生活匆忙的腳步越推越遠?此刻,一份特別的邀約悄然抵達。
單讀與致力于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SEE 基金會,共同推出“自然若比鄰”城市自然書單,希望通過閱讀喚起新的感受,并帶領大家重新發現那些身邊被忽略的野生“鄰居”們:街心公園里倔強生長的小草,窗臺上悄然來訪的昆蟲,天空中遷徙中的鳥群,抑或是城市河流中暗藏的鮮活生命……這不僅是一份關于自然寫作的書目清單,更是一劑喚醒感官的良方,一座架設在喧囂都市與可愛自然之間的橋梁。
這份書單還將于7 月 15 日到 8 月 15日期間登陸單向空間位于北京的兩家實體書店——郎園Station店與檀谷店的“自然若比鄰”城市自然角,在線下與讀者們見面?!白匀蝗舯揉彙笔菃巫x與 SEE 基金會共同發起的一項創作征選計劃,旨在支持關心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創作者們進行非虛構寫作?!白匀蝗舯揉彙背鞘凶匀粫鴨?,作為該計劃倡導大眾閱讀自然文學的一部分,期待通過閱讀為今天的城市生活帶去更多的自然連接。
單向空間·郎園Station店/檀谷店的
城市自然角
在“自然若比鄰”城市自然角展覽期間,到店打卡、購買本書單任一書籍,或掃碼捐贈 SEE 基金會環保項目,均有機會獲得驚喜小禮物。
也期待讀者在展覽現場寫下留言,與我們分享你和身邊的野生動植物鄰居的故事!
01
“控制自然”是人類傲慢的產物
這本由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于 1962 年寫就的經典之作,以一則觸目驚心的寓言開篇:一個曾經鳥語花香、生機盎然的美麗村莊,在神秘“魔咒”籠罩下陷入死寂——鳥兒絕跡、魚群消亡、孩童莫名病倒……卡遜以扎實的科學研究和飽含憂思的筆觸,首次向全球揭露了以 DDT 為代表的化學農藥濫用帶來的生態災難。她深刻剖析了這些“殺生劑”如何通過食物鏈毒害土壤、水源、動植物,最終危及人類自身,痛斥了一些獨裁機構試圖“控制自然”的傲慢。
作為西方現代環境保護的開山之作,《寂靜的春天》猛烈撼動了公眾認知與社會傳統,盡管遭遇利益集團的猛烈攻訐,卻推動了現代環保運動的興起。它促使多國立法禁限劇毒農藥,并直接影響了美國國家環保局的成立。此后,各類環境保護組織也紛紛誕生,從而促使聯合國于 1972 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這部融合科學理性與人文關懷的作品,被譽為“生態新紀元的開端”,至今仍在叩問我們:如果春天不聞蟲鳴、不見鳥叫,一片寂靜,那將意味著什么?
電影《唯一家園》
02
讓鳥兒帶著祈禱飛往高處
美國自然文學經典之作,作者特麗·威廉斯以鹽湖湖畔的鳥鳴與潮汐為紙筆,書寫了一部泣血的地域家族史。她的家族因核試驗輻射成為“單乳女性家族”:祖母、母親、表姐妹等三代九位女性相繼罹患乳腺癌,而同一時空下,大鹽湖水位暴漲吞噬著鳥類的家園。全書 36 章均以瀕危鳥類命名,每一章標注的湖面海拔與母親病情的惡化同步攀升,自然之殤與人類之痛在日記體散文中共振。
威廉斯陪伴母親走向生命終點的歷程,亦是向自然求索慰藉的朝圣。她目睹蒼鷺在風中的堅守,感悟椋鳥群飛的共生哲學,在沙漠星光下叩問生死。當寫作尾聲時,34 歲的她也被確診癌癥,夾在日記中的羽毛與細沙簌簌落下,成為記憶的碑文——“我講述故事,是為鋪一條回家的路”。
這部交織著哀悼與覺醒的作品,揭示了生態災難與人類命運的深刻聯結:核爆塵埃如何毀滅家族血脈,濕地消亡如何折射文明之疾。而最終,它指向一種悲憫的救贖——唯有重新匍匐于大地,方能聽見萬物愈合的回響。
電影《鳥類變形記》
03
總有一棵樹能撫慰心靈
作者歐陽婷以久居北京的熾熱目光,編織出這部融合博物學知識與文學詩意的北方四季物候筆記。全書依十二個月份徐徐展開,引領讀者凝視毛泡桐冬芽如何在嚴寒中蓄力,聆聽烏鶇鳥的鳴叫穿透車流,捕捉公園、山林中的景觀變化。原來在城市鋼筋的縫隙里,荒野從未缺席。
作者以“閱讀自然”的哲思,將西方自然文學傳統根植于北京的本土脈絡:從玉蘭的絨毛花苞到山桃的漆紅新枝,科學的觀察揭示了萬物蟄伏與迸發的生命密碼;從利奧波德到 J.A. 貝克,五十余位文學巨匠的箴言與草木光影交織成精神的星圖。這既是對北方風物的深情解碼,亦是對現代人孤寂心靈的溫柔救贖——“不管你有多么孤寂,總有風景能撫慰心靈”。
當你合上書頁,窗外的槐莢聲、雨后的積云、甚至道旁倔強的雜草,都將成為永恒的詩行。
電影《水后》
04
回到自然的維度中理解人
2022 年春天誕生的《單讀》第30輯,以“自然”為主題結集,召喚大家去公園和野外,暫別逼仄的生活,感受閑暇與愜意:去國家公園觀鳥,去原始山林觀察水蛭,去頤和園尋找 0001 號柳樹,去江南鄉野認識菰米和茭白,去日本熊野古道徒步……
這趟親近自然之旅,喚醒了我們幾近沉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入“原來是這樣”的驚奇時刻;回到自然的維度中理解人,找尋與自然相處的新辦法。從去公園和野外開始,你可以試著將自己投入宏偉壯麗的景象、恒久穩定的法則、永無止境的知識,來忘卻狹隘的自我,重溫人與人之間原本真摯的情誼。
電影《小世界》
05
以“野性”重塑自我認知
在《荒野之境》中,英國作家羅伯特·麥克法倫通過自身的徒步體驗,帶領讀者穿越廣袤荒野,完成一場療愈心靈、重塑自我認知的旅程。他行走于不列顛群島最后的蠻荒之地,從風暴肆虐的蘇格蘭海角,去到深林掩映的古老陷道,在鹽沼的呼吸中感受孤寂,在墓群的密語中體會沉默。每一個露宿荒野的夜晚,每一次與荒原的對峙,都在重構“野性”的本質:它并非遙不可及的遠方,而是蟄伏于日常的生機。甚至從城市邊緣的一棵山毛櫸樹上俯瞰,皆有機會窺探到一隅荒野。
作為麥克法倫的“行走文學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荒野之境》獲博德曼·塔斯克山地文學獎等多項榮譽,并改編為 BBC 紀錄片,被視作當代自然寫作經典。它既是一幅荒野的地圖,也是一場心靈的蛻變——當我們學會觀察水泥地板上的一片苔蘚,便能凝視到另一個宇宙,從而喚醒鈍化的感官,觸摸到萬物永續的野性之力。
電影《大地》
06
這世界從未只屬于人類
英國自然文學作家海倫·麥克唐納的《在黃昏起飛》,是一本融合了自然觀察、個人療愈與文學沉思的自然隨筆集。書本記錄了四十余篇與鳥類有關的觀察與體驗,在帝國大廈頂端守望遷徙的鳴禽,到薩??松肿穼ぷ詈蟮慕瘊L,看到醉倒在漿果中的小鳥,亦目睹泰晤士河上浮游的天鵝群。麥克唐納以科學家的精密與詩人的靈性,挑戰人類中心主義,揭示城市穹頂、荒野深處乃至一顆蘑菇中蘊藏的無限能量。
她將囚禁的鴕鳥、黃昏起飛的雨燕、玻璃瓶內的螢火蟲,描述成關于自由與邊界的哲學寓言?!斑@世界從未只屬于人類” 的宣言貫穿全書,在物種衰亡的陰影下,這些文字既是對消失物種的哀悼,也是對生態良知的喚醒——教導我們把眼光從單一的、僅為人類利益考慮的視角移開,去珍視萬物的復雜性。
紀錄片《最大的小小農場》
07
看見了鳥,也看見了我們
繼《單讀 30·去公園和野外》之后,單讀再度以“自然”為題,邀請六位已經與自然親密相處數年的寫作者,發來他們最近的作品。
越來越多的朋友在觀鳥。不只是鳥,其他物種和自然系統的各個細部,都在人類中心主義的失敗故事里,變得可見起來。從城市到鄉野,從異國他鄉的林間到中國西南邊陲的山區,幾位作者用自己的眼睛和知識,敏銳地捕捉著那些我們也許見過但不曾留心的生命軌跡。在這些日復一日的觀看中,他們到底得到了什么?
在本輯《單讀》中,你可以讀到動物和植物原本完整的樣子,它們有時像惹人心憐的孩子,有時像充滿智慧的老師。它們有時就像我們,但又絕不同于我們。我們付出努力,想要多看見一點,而它們所見證的,很遠、很高地超過了我們,俯瞰著人類平凡的生存。
紀錄片《鳥瞰地球》
《單讀 41·我看見了鳥》預計將于 7 月底上市,并加入到“自然若比鄰”城市自然角的線下展覽中,敬請期待。
“自然若比鄰”征選計劃
即將于 7 月 20 日截止報名
熱愛自然寫作的創作者不要錯過!
加入 2025 單讀全年訂閱
看到行動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