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企鵝吃喝指南
河南本土飲料店的荊芥檸檬茶;還有漢堡店,用荊芥替代生菜
早上五點的鄭州菜市場,攤販俯身將一簍新摘的綠葉倒在布上,清冽的香氣隨即溢出。在攤前走過的人,幾乎都會停下腳步,挑上一把。
這是荊芥。一種只在夏季短暫出現,卻深植于河南人飲食記憶的香草。
在河南人看來,他們對荊芥的愛,是生來就刻入血脈里的。
只不過這份喜愛,有人覺醒得早,有人稍晚。說不定某天,你突然就會對它上頭,意識到:這味兒無法替代。
它存在于河南人夏季的每一餐飯里。
荊芥拌黃瓜是河南夏季點單率最高的涼菜之一。夾一筷入口,仿佛鼻腔一下被打開,連風扇吹來的風都帶了點綠意。
面條過涼水,澆上蒜汁,再撒一把新摘洗凈的荊芥葉。筷子隨手一拌,不得了!蒜香和荊芥的辛香纏繞在一起——這就是河南夏日午餐毫無爭議的第一:荊芥撈面條。
還有蒸荊芥。荊芥葉嬌嫩,大火蒸三五分鐘便可出鍋。蘸一口辣椒和香醋,荊芥還沒碰到牙齒,微沖的荊芥香便按耐不住,開始肆無忌憚地釋放魅力。
荊芥不僅在正餐餐桌上備受青睞,這個河南的“流量擔當”,也更頻繁地出現在新的場景:荊芥啤酒、荊芥奶茶與漢堡......
如今,它幾乎成了河南飲食的標志。
不過很少有人留意,這樣一種幾乎成了河南味覺標志的香草,其實并非土生土長于此;甚至最早可能都不是作為香草來食用,但是為何就成了河南人夏日飯桌上的頂流?
故事,就從這些問題開始說起。
01、什么是荊芥?
外地人初聞荊芥時,多半會感嘆:這不是羅勒/九層塔嗎?
說對了一半!河南飯桌上常見的“荊芥”,其實就是羅勒大家族中的一員,與意大利料理中常用的甜羅勒是“近親”,風味也略有相通。(學名為疏柔毛羅勒(Ocimum basilicumvar.pilosum)《中國植物志》所稱的“荊芥”,其實是貓薄荷,與我們餐桌上的這種植物,并非同屬)
不過,和親戚們比起來,荊芥可是個沖脾氣。它的香氣比甜羅勒更烈,更復雜。有近似檸檬葉、薄荷的清冽感。
咀嚼時,又會泛出股辛辣勁兒,最后在舌尖留下一絲酥麻。
荊芥也稱西番芥。從番字便知,它并非中國本土植物。據傳,它原產于伊朗高原,隨古代波斯商人一路東來,經中亞進入中原。
現在仍然能夠在伊朗菜市場見到荊芥。截圖源自@中伊夫婦。
但有趣的是,這樣一種如今在河南“落地生根”的植物,最早留下食用記錄的,卻是數千里之外的四川。
華佗的弟子吳普在《吳普本草》中記載了四川人食用荊芥的記錄(“假蘇一名荊芥,葉似落藜而細,蜀中生啖之”。《要術》卷三)。
不過如今,多數四川人早已不識荊芥,荊芥也不再出現在四川人的餐桌。
02、是藥,還是菜?能解毒,亦能下飯。
荊芥走上餐桌的歷史,還挺有幾分趣味。
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最初把荊芥歸在“菜部”。但沒過多久,就因它藥效突出,被重新劃進更能治病的“草部”。
但再強大的藥效,也沒干得過它“好食”這個屬性。
兩百多年后,齊梁的陶弘景又把它移了回來,說得也挺直接:“先居草部中,令人食之,錄在菜部中也。”
意思就是:老百姓天天吃它,那還不如就當菜吧。
到了北宋,荊芥的藥用和食用功能,被開發得更為完全。
蘇軾在《物類相感志》中記載,用荊芥煮河豚,換水三四次可解毒。
咦?荊芥河豚湯,聽著倒像是個不錯的搭配。
蘇頌在《本草圖經》中則寫道:“今處處有之,葉似落藜而細,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
說明在宋朝時,荊芥就已分布廣泛,且風味鮮明,已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用香草。
至明代,越來越多的人們都將荊芥當菜吃,吃法也多樣,生著吃,炒著吃;荊芥更是進入廣泛栽培階段(李時珍《本草綱目》:二月布子生苗,炒食辛香)。
如此一番“進進出出”,醫生學者們終究也沒能為荊芥劃定一個穩定歸屬,它徘徊于“菜”與“藥”之間,幾度更迭。(雍正年間修訂的地方通志仍將荊芥歸在藥部)
到清代,吳其濬在《植物名實圖考》中寫下:“固始種之為蔬。”(固始今屬河南信陽)
雖然醫書和歷史未曾給荊芥一個明確的界定,但好在河南人的餐桌為它留了重要席位。
03、香料、涼菜、主食、有河南人吃得如此認真
其實,荊芥并非河南所獨有。清雍正年間修訂的《河南通志》《山東通志》等地方志中,皆將其收錄在風物之中。地緣相近、飲食相通,本屬常理。
然而,從地理分布來看,荊芥的食用熱度始終以河南為中心,向外遞減:越往外,食用人數越少,吃法也越單一。
襄陽、菏澤、邯鄲等與河南接壤之地,夏日菜市尚能見荊芥,但常見做法也多限于涼拌黃瓜。
唯獨河南,從香料到涼菜再到主食,賦予了這味小草真正的歸屬感。
入夏之后,蔥和香菜幾乎都要讓位,荊芥成為河南夏日獨一檔的香料。涼粉上撒的是荊芥,雞蛋砂鍋里放的是荊芥,連疙瘩湯也要靠它提一口鮮。
這些時候,荊芥還只是點綴,但到了荊芥撈面條,荊芥入口便是唯一的主角。
面條過涼水,澆上蒜汁,再撒一把新摘洗凈的荊芥葉。筷子隨手一拌,不得了!
蒜香和荊芥的辛香纏繞在一起——這就是河南夏日午餐毫無爭議的第一。
荊芥自帶清涼,簡直就是為涼菜而生。
拌黃瓜常見,拌變蛋是我的夏日最愛。小個頭的雞蛋松花蛋加蒜泥醬醋搗碎,最后抓一把荊芥一碾,撲面而來的清涼,成就夏天最高級的清爽打開方式。
不過,最有排面的,還是荊芥自己拌自己。一大盤嫩綠,簡單蒜泥醬醋,辛香撲鼻。
去河南,一定要點這道菜。這樣,你就成為吃過大盤荊芥的人了。(開封話:略帶調侃的夸贊,意思是你見過世面)
荊芥的吃法還不止于此,它被卷進面皮、蒸成菜團,堂而皇之地成了一餐的核心。
荊芥托
新鮮荊芥洗凈晾干后,加油、面粉拌勻,抓到每一片葉子都均勻裹上薄薄一層粉衣。
荊芥葉嫩,大火蒸上三五分鐘,就成了一鍋河南人夏天常吃的主食。入口清冽微辛,蘸上辣椒油、香醋和蒜末調成的蘸汁,香、辣、酸,太得勁!
半燙面的面團柔軟有韌性,搟成薄餅,包上剁碎的荊芥,做成荊芥菜蟒。
餡料有時也會加入雞蛋或粉條,搭配一碗小米粥,就是一頓清涼解暑的正餐。炎炎夏日,荊芥菜蟒爽口開胃,既能頂飽,又不覺燥熱。
04
河南人為什么如此愛它?
提香提味的香草那么多,為什么尤其偏愛荊芥這一種?
歷史原因已難以確考,但從生長條件與飲食結構兩方面來看,或許并不難理解。
荊芥適應性強,種植門檻極低。在田間地頭或自家菜園,撒一把種子,從播種到開花不過六十天;掐下一茬嫩葉,不久又能再長一茬。
而河南飲食多為面食,搭配的多是燉菜或清淡湯品。少了辛香便顯寡淡,荊芥恰好提味醒口。
更何況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鹽貴香稀,胡椒、花椒、姜等調料并不普及。而荊芥易得、味足、生長快,成為普通人家最實用的“香草”。
從地圖上看,荊芥的食用熱度,也是以河南為圓心,一層層往外淡去。
但如果把比例尺放大,從宏觀地理轉向微觀個體,世界各地的陽臺與菜園里,荊芥成了一個個小小的綠色坐標。
有河南人的地方,就有荊芥。它跟著河南人的腳步,在天南海北生根發芽。這樣的故事,并不只屬于荊芥。
豌豆尖在歐洲萌芽,紫蘇在澳洲安家。愛吃的中國人,總會把味覺的執念,帶去下一段人生的落腳點。
加拿大埃德蒙頓迎來難得的夏日,奶奶發來一張照片:這是她和爺爺在菜園里親手種的荊芥。
中午,她要給從沒回過河南老家的表弟,做一碗荊芥撈面條。讓他也嘗一嘗,家鄉夏天的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