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說嘴饞,大多時候不是說想吃燒烤、喝啤酒或者是吃地鍋雞,而是想吃這些看上去奇奇怪怪,味道也很奇奇怪的草。
1.
苦菊拌馓子,可能很多地方都沒有這個吃法。
是的,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組合都會覺得奇怪。
苦菊,說白了它就是草,不管是看上去還是說是吃起來,都是像青草一樣。
而馓子是油炸的食品,硬硬脆脆的,感覺一個是軟的,一個是硬的,怎么就能混到一塊兒去呢?
可是在河南,苦菊拌馓子是地地道道的一道美食,而且是十分的好吃。
一把苦菊,一包馓子。
把它們混合在一起,撒一些香油,再放上一小把荊芥,這就是一盤菜了,非常的簡單。
這東西,在河南比較常見,但是在外地就不多見。
在深圳生活十多年的朋友,看到我吃的苦菊馓子,竟然那么的嘴饞,他說苦菊是比較常見的,但馓子不一定能夠買得到,還讓我幫忙給郵寄一點過去。
2.
然而當我拿出第二道菜的時候,朋友已經繃住了,因為這是他心心念念的美食。尤其是在夏天來臨的時候,他說這個東西拌上面條,他自己能吃兩碗。
而這個草就是荊芥。
荊芥在河南是有一定的地位的,就像云貴川吃魚腥草一樣,就像重慶人吃火鍋一樣。
荊芥在河南有著自己的地位和統治力。
河南人夸人見過世面,并不是說你跟哪個大領導見過面,或者是在外面坐過游輪,坐過飛機,而是說你這個人吃過大盤的荊芥。
為什么說是大盤呢?
因為一般情況下,下面條或者是涼拌,只需要掐一些荊芥的頭部葉子就可以了。一大盤荊芥,這是相當的奢侈了。
荊芥配涼面條,或者是黃瓜變蛋配荊芥,再或者是雞絲面配上荊芥,那香的簡直無法比喻。
而遠在異鄉的河南老鄉,吃荊芥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而且很少能夠買到荊芥,所以對荊芥的念想那是越來越深,甚至有人把荊芥稱之為故鄉情,只有回到河南才能夠吃得上。
但很多人一旦去了外地,可能10年20年都是處于忙忙碌碌,來回奔波的生活,荊芥這種東西吃的也就更少了。
3.
而第三個,那就不得不說芫荽了。
芫荽這個東西它和荊芥差不多,但不同的是芫荽的吃法會更多,而且它的用處也更多。
可能湯面或者是拌面都會撒上一些,可能炒一些菜的時候也會撒上一些,或者是燉小雞兒的時候撒上一些。
芫荽的香和荊芥的香也不一樣,稍微撒那么一丁點兒,一整碗都是芫荽的清香味道。
不過不喜歡吃的人老是覺得有一股魚腥味兒。
4.
再者,還有一種看上去十分瘦弱的草,叫茴香。
一般茴香油條在火鍋店比較常見。
但這種不算是吃茴香,河南人吃茴香有一個很經典的吃法,就是揪疙瘩。
在我的印象中,每到盛夏,經常下大雨,而下大雨的時候就是吃茴香的好時候。家里的人會揪疙瘩。
煮一鍋,出鍋的時候撒一把茴香。
茴香浸泡在湯里,再吃著疙瘩,那種感覺特別的香。
本身茴香就有著香味兒,再加上疙瘩的湯(番茄湯)別提有多鮮美了。
總結:
這些看上去奇奇怪怪的草,卻是河南人童年離不開的美食。
當然,部分可能也是童年不想吃的美食。
只是現在年齡大了,忽然間對于這些美食越來越喜歡了。
尤其是在外地的河南老鄉,每到特定的時節,比如說春天喜歡吃洋槐花、香椿;夏天就是想吃茴香和荊芥。
甚至,荊芥已經成了河南人在外地對接的一個暗語。
一說荊芥,就知道是河南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