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部嚴肅的革命歷史正劇,竟引發了B友二創的巨大熱情——《問蒼茫》。
在這些視頻里,白客飾演的蔣介石首當其沖。一個“我叫王大錘,是黃埔軍校校長”的視頻,收獲了超300萬播放和18萬點贊。
同樣引發網友熱情的,還有飾演教員的王仁君。
上次看到這么能引發年輕觀眾追捧的革命歷史劇,還是2021年的《覺醒年代》。
觀眾熱衷于二創和善意調侃的,一般都是好劇。
《問蒼茫》不僅拿下豆瓣9.1分,還為主演王仁君贏得了飛天獎最佳男演員的提名。
不過這之后,似乎就沒太多這種叫好叫座,還能引發全網熱捧的革命歷史劇了。
關鍵時刻,還得看央視。
就在今晚,又一部40集革命歷史大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浴血榮光》。
主演,還是王仁君。
《覺醒年代》講的是1915年到1921年的故事,《問蒼茫》是1921年到1927年之間。
而《浴血榮光》的故事,又緊接《問蒼茫》,從1927-1935,人民軍隊由弱變強的熱血傳奇。
從《覺醒年代》到《問蒼茫》,等了兩年。從《問蒼茫》到《浴血榮光》,又是兩年過去,這一次,能再出一部破圈好劇嗎?
原以為這段人盡皆知的歷史觀眾已耳熟能詳,再拍,也難拍出新意。
誰能想到《浴血榮光》一出手,就拿下全國收視第2,收視破1.4。
一口氣追完兩集,發現這部劇,隨便拿出一條來,都能成為其他同類劇學習的榜樣。
那就讓咱們一起進入那段英雄歲月,看故事中年輕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如何寫就1927-1935人民軍隊絕地求生的浴血榮光。
01、不僅是英雄史詩,也是“革命的公路片”,從生動視角,看人民軍隊的成長蛻變
拍革命歷史劇,容易陷入兩個誤區。
第一,是過于宏大。就容易讓情節失真,死板。
第二,是過于嚴肅。說教味太足,趣味就減弱。
這也是為什么,《問蒼茫》評分高達9.1,兩個字:鮮活。
這部《浴血榮光》,也很好克服了這兩個缺點。
雖然敘事主線是“黨的建軍路線”,再現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初創時期的偉大探索,從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到遵義會議實現偉大轉折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可劇中的情節,又具體而微,講述了人民軍隊前期的成長和蛻變。
是歷史劇,也可以說是創業劇,用主演劉智揚的話說,還是一部“革命的公路片”。
觀眾跟隨著年輕的教員、周恩來等人的視角,有種沉浸式體驗人民軍隊“創業”、闖關的感覺。
開場兩集,就是三大挑戰。
第一關,是白色恐怖掀起的血雨腥風。
故事一開場,就是汪精衛悍然叛變革命,屠刀高懸。
一時間,武漢三鎮墜入白色恐怖之中。湖南、湖北、江西,也都籠罩在濃重的白色恐怖中。
劇中的青年毛澤東,此時正在武漢,甚至遇到了反動軍閥當街開槍殺害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慘烈現場。
此時的汪精衛,正在對手下下令:“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槍聲響起,烈士倒下,一時間血霧彌漫。
而時任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的毛澤東,一邊組織大家撤離——
一邊在演講中鼓舞大家:我們是消不滅,打不垮的。
卻在此時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也來到農講所,就是他的老師徐特立。
被認出的徐特立也站上講臺對大家說,先不要著急,保存力量是第一位的,今后的形勢,會更加嚴峻。
此時的徐特立,既是湖南農民協會教育科的負責人,又掌管著湖南農民運動講習所,同時還在國民黨長沙市黨部擔任工農部部長。然而,在大革命遭遇挫折后,他果斷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
但因為入黨時間太緊,還沒時間宣讀入黨誓言。
于是便有了一場令人熱血沸騰的戲:劇中的毛澤東和他的老師徐特立,對著黨徽宣誓。
而就在此時,另一位行色匆匆的青年,來到漢口。
他與毛澤東在漢口的一夜扁舟中相會,這個人,就是周恩來。
周恩來告訴毛澤東:準備在南昌,舉行武裝暴動。
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在之后漫長的革命斗爭過程中,這對握緊的手,再未分開。
一場烈火鑄軍魂的考驗,就要到來了。
第二關:南昌起義的如箭在弦。
熟悉歷史的觀眾都知道,接下來,就是南昌城頭的一聲槍響。
此時各地軍民正在為打響起義第一槍做緊鑼密鼓的籌備,他們必須與時間賽跑。
負責領導武裝起義工作的周恩來告訴朱德:徐特立先生,很快就到南昌了。
徐特立此時,正在趕到南昌,參加南昌起義。
送老師上火車的時候,毛澤東鄭重地說了句:祝你們成功。
與此同時,賀龍、葉挺的部隊已陸續從九江開赴南昌,準備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
賀龍在劇中對周恩來說:部隊已經集結完畢,就等你一聲令下。
而周恩來也告訴賀龍:由你,擔任這次暴動的總指揮。
就快要掄開膀子干了,起義之前,還有一件事,就是察清敵情,了解敵人的兵力分布、火力部署。
知己知彼,就百戰不殆。
而此時的毛澤東,也在思考一個起義的重要細節:起義部隊多為國民革命軍官兵,身穿與敵軍相同的國民革命軍夏服,如何區分敵我避免誤傷?
故事講到這里戛然而止,但答案無數中國人早已知曉:南昌起義時,起義部隊人人佩戴紅領巾,作為標志,這也是我軍最早的標志。
接下來,1927年的盛夏,從尸山血海中走出來的人民軍隊,就要高舉革命大旗,拿起槍桿子了。
第三關:打響第一槍。
接下來的故事,很多觀眾都耳熟能詳:1927年8月1日凌晨2時,南昌起義打響第一槍。
槍聲踏破夜幕,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人,在江西南昌,組織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五方面軍共2萬余人發動起義,起義軍和其余守軍激戰持續到天亮,南昌守軍3000余人被全殲。
南昌起義是我黨建立自己軍隊、武裝奪取政權打響的第一槍,后來八月一日被定為“建軍節”,紀念人民軍隊的誕生。
發現沒,整部《浴血榮光》,一集,可能就是教科書的一頁紙,輕輕一翻就過去了。
但在劇中,主創通過人民軍隊的“創業史”,不僅生動向我們展現了當年遭遇的艱難險阻,更以“闖關升級”的模式,將前途的荊棘具象化。
那些略顯干巴的歷史時間表,由此活了起來,接下來,秋收起義的星火燎原、三灣改編的制度創新、井岡山會師的革命壯舉,又會有哪些新的故事?
觀眾,入戲了。
02、王仁君又演活了教員,侯勇發揮穩健,譚凱演反派驚艷,實力派飆戲爽
為劇集掌舵的,是曾拍過《海棠依舊》的八一電影制片廠著名導演陳力。
她為該劇搭建的陣容,可以說清一色的實力派。
王仁君、王志飛、陳龍、劉智揚、孫維民、張一山、張慧雯、陶慧敏、曹磊、侯勇、董勇、劉之冰、胡兵、趙波,個個能演。
開場兩集,我想說說4位主要演員的表演。
第一位,當然是飾演教員的王仁君。
革命歷史劇發展了這么多年,飾演教員的演員,從特型到普通,太多了。
而當下飾演青年教員的演員里,有兩位最能演出當年教員的風采,一位是《覺醒年代》的侯京健。
另一位,就是《問蒼茫》的王仁君。
王仁君對教員的塑造,是典型的越演越好,從電影《古田軍號》時期表演的略顯稚嫩,到《中流擊水》《問蒼茫》,表演已見氣候。
到了《浴血榮光》,王仁君已經有扮演教員的豐富經驗。
劇中王仁君飾演教員最大的特點有兩個。
第一個,是演出了青年教員的精氣神。
王仁君濃眉大眼,又自帶文氣,《知否》中他飾演的盛長柏,就是一位謙謙真君子。
這種氣質在亂世之中,正好和環境構成了某種張力。
世道越亂,他越定。
在待人接物,與人的交往以及對話中,都能明顯感覺到人物一種出色的定力。
尤其那場和老師一起宣誓的戲,那堅定的語氣和眼神,以及眼神中透出的光芒,活生生就是一個為國為民,堅定執著的未來領導者。
第二個,是演出了教員的豪情滿懷。
《古田軍號》中王仁君對教員的塑造,儒雅有余,鏗鏘不足。但他是個善于自我提升的演員,到了《浴血榮光》中,這個缺點,已經完全沒有了。
就說那場在武昌講習所的演講戲,面對白色恐怖,毛澤東站在臺上,從一位烈士犧牲的事跡娓娓道來,一步步戳穿國民黨蔣介石的真面目,
說到壯烈處,語調不斷上升,說到最后整個人激情澎湃,振臂一呼,豪情滿懷。
臺下的共產黨員無不激動落淚。
烈士的血不會白流,它滲進泥土,就長出火種;它濺上紅旗,就燒紅蒼穹;它流進后人心口,就鑄成砸碎舊世界的鐵錘。
這一場戲,就讓觀眾感受到信仰之聲響徹絕境。
過去還很少在同類劇中聽到青年毛澤東有這樣熱血澎湃的發言,而這種與眾不同的表演,也打開了飾演毛主席的又一種方式,也讓人耳目一新。
完全可以說,王仁君的表演,已經有能力接過唐國強的班。
第二位,是飾演賀龍的侯勇。
侯勇的演技不必多少,可是賀龍可不好演。
因為這是位個性極其鮮明的人物,要是演的不好,觀眾看一眼就覺得不對勁。
侯勇在表演上,不是那種刻意飆演技的演法,而是叼根煙斗,重點塑造時任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的賀龍的心境和狀態。
那就是熱血沸騰,一心跟著共產黨干。
所以對周恩來說明情況時,他語氣斬釘截鐵:只等你一聲令下。
可當周恩來說出以他為暴動總指揮時,他的臉上卻露出一絲猶豫。
他不是不自信,而是感到責任重千斤。
看著他臉上鄭重的表情,不少觀眾立刻將他和歷史上的賀龍,對上了號。
第三位,是飾演周恩來的陳龍
沒想到,陳龍一出場,瞬間就演出了青年周恩來的挺拔之姿。
面對南昌起義的千頭萬緒,陳龍飾演的周恩來淡定自若,面對起義將領,既帶著領導者應有的威儀,更有著巨大的親切感。
尤其那場和王仁君的對手戲,老一輩革命家之間的革命友誼,一個眼神勝過萬語千言。
這段,演得好。
第四位,是飾演汪精衛的譚凱。
此時的汪精衛,剛剛徹底撕掉偽裝的面具,如何演出角色的丑惡嘴臉?
飾演過無數正面角色的譚凱自有一套演法,就是順著歷史人物的心理邏輯演,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惡人演法。
所以譚凱也重點把握了人物此刻的霸氣發言背后的色厲內荏,我預感這會是羅嘉良之后,又一個經典的汪精衛版本。
除了這幾位,劇中的實力派,可太多了。
比如飾演朱德的王志飛。
飾演彭德懷的董勇。
飾演毛澤東老師徐特立的劉之冰。
飾演陳樹湘的保劍鋒。
飾演楊開慧的張慧雯。
飾演林彪的張一山。
故事剛開場,他們的好戲,還在后面。
03、拍出了革命歷史劇的新路子,此劇該火!
相比于之前我們見過的許多革命歷史題材劇,《浴血榮光》有種特別的氣質。
一方面,它將若干歷史大事件,以“黨的建軍路線”連成一線,從南昌到遵義,一部“革命的公路片”,將各個歷史教科書中的事件以新的角度呈現。
讓人耳目一新,也給了我們細致了解人民軍隊歷史的契機。
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它不循規蹈矩,而是通過人物在危急關頭的言行,呈現人物真風骨。
畢竟,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比如面對白色恐怖從容熱血的青年毛澤東,形象一下就清晰了起來。
革命歷史題材,本就是我們特有的題材。
在固定的套路下,將可能已經拍過很多次的故事拍出新意,還要打動新一屆觀眾,不得不說,《浴血榮光》用心了。
自《覺醒年代》后,革命歷史劇的任督二脈,似乎被重新打開。
新一代觀眾也透過一部部大劇,對那段歷史,那些人物,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教科書中的幾個字,幾段話,就是他們浴血榮光的一生。
本劇不僅生動刻畫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形象;還深情緬懷了如盧德銘、王爾琢、何挺穎、伍若蘭、毛澤建、劉安恭、宛希先、張子清、伍中豪、楊開慧、陳樹湘、余賁民、毛澤覃等革命先烈。
這樣一部波瀾壯闊的革命英雄譜,不僅好看,更要借此回答:人民軍隊的血性如何淬煉成鋼?
鐵骨革命者的青春為誰而燃?
自南昌城頭一聲槍響到現在,歲月已過98年,今日國人的和平歲月,哪里少得了人民軍隊的熱血捍衛。
所以我們更需要更多這樣的革命歷史劇,喚起年輕觀眾對歷史的興趣。
而優秀好劇本身,也可以為歷史留痕。
信仰如炬,照亮山河。
而好劇的意義,就是把那段浴血榮光的歷史,再度照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