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7月9日,特朗普政府向巴西發出信函,威脅自8月1日起對其出口商品征收50%關稅。巴西外交部迅速回應,指出信中“美國對巴西存在不可持續貿易逆差”與事實嚴重不符。據巴西財政部數據,過去15年美巴商品與服務貿易中,美國累計順差超4100億美元,而非美方所稱的逆差。這一數據錯漏成為巴西退回信函的直接導火索,凸顯美國關稅政策的非理性色彩。
石破茂(資料圖)
面對美方施壓,巴西啟動全方位應對機制。外交層面,9日晚召見美國駐巴西臨時代辦,要求核實信函真實性,并以“具有冒犯性且包含事實錯誤”為由正式退回。經濟層面,農業和畜牧業部長明確表示將開拓中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減少對美依賴;同時針對橙汁、牛肉等受沖擊行業,政府正制定市場拓展計劃。政治層面,盧拉政府成立專項工作組,統籌關稅談判與反制策略,為后續可能的WTO訴訟和對等關稅措施做準備。
在特朗普政府關稅大棒下,日本首相石破茂連續發聲,展現強硬立場。7月9日街頭演講中,他將日美關稅談判定義為“賭上國家利益的戰斗”,強調“即便作為盟國,也不能容忍被看扁”。次日電視節目中進一步提出,在安全保障和能源供應等核心領域,日本“必須擺脫對美國的依賴,追求獨立自主”。這一表態被路透社解讀為美日關系緊張的直接體現,反映出日本對美國防衛費分攤壓力、國防承諾不確定性的深層不滿。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11日試圖緩和氣氛,堅稱美日關系“非常穩固良好”,否認向日本施壓提高防務開支,稱美方僅是“鼓勵”東京在特定能力上投資。但日本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擬于8月1日實施的25%對日關稅,若成真將重創日本經濟。石破茂政府的強硬姿態,不僅源于經濟利益考量,更折射出日本對長期依附美國戰略的重新審視,標志著美日同盟正經歷結構性調整壓力。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策略暴露出明顯矛盾。對巴西的50%關稅,針對的是一個長期對美貿易逆差的國家,徹底推翻了“關稅旨在降低貿易逆差”的官方說辭,本質上是將關稅作為地緣政治施壓工具。這種做法不僅遭到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抵制,也引發美國國內批評,肯塔基州參議員蘭德·保羅警告稱,此舉可能導致美國經濟滑坡,損害自身產業供應鏈。
日本的自主訴求凸顯美國同盟體系的深層裂痕。長期以來,美日同盟以安全依賴為基石,如今日本在經濟與戰略層面的自主意識覺醒,反映出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政策對盟友關系的侵蝕。當安全承諾與經濟利益發生沖突,當“盟主”頻繁使用關稅大棒對待伙伴,盟友對美國可靠性的疑慮必然加深,促使其尋求多元化戰略選擇。
石破茂(資料圖)
巴西的強硬反制具有標志性意義。作為拉美最大經濟體,其退回信函、啟動對等關稅反制的行為,打破了對美“弱國必妥協”的慣性思維。這不僅是對具體關稅政策的反對,更是對美國肆意干涉內政、濫用經濟霸權的系統性回應,預示著新興國家在國際經貿規則重構中的話語權提升。
日本追求獨立自主,既有現實壓力驅動,也有長遠戰略謀劃。短期看,是對特朗普政府關稅高壓和防務費勒索的反擊;長期則是日本謀求“正常國家”地位的必然步驟。在安全領域,減少對美依賴與推動“防衛裝備自主化”一脈相承;在能源領域,多元化供應體系建設早已啟動。石破茂政府的表態,可視為日本在中美戰略競爭間隙的主動破局嘗試。
短短數日內,特朗普政府向20多個國家發出關稅信函,稅率覆蓋20%-50%,這種“極限施壓”模式在巴西和日本遭遇硬釘子,暴露出政策制定的草率與傲慢。當“關稅萬能論”碰壁,當機械化施壓引發集體反彈,美國不得不面對談判破裂風險與全球供應鏈動蕩的雙重挑戰。
從巴西退回信函到日本謀求自主,本質上是對美國霸權敘事的挑戰。在全球化深度發展的今天,單邊主義霸凌行徑既難實現經濟目標,更會透支國際信任。當傳統盟友開始重新評估依附成本,當新興國家敢于說“不”,美國需要正視的不僅是具體政策調整,更是對國際秩序認知的根本性轉變。
石破茂(資料圖)
這場由關稅引發的外交震蕩,既是特朗普政府執政風格的集中體現,也是國際權力結構變遷的縮影。巴西與日本的不同反應,勾勒出后疫情時代國家互動的新圖景:沒有絕對的依附者,也難有不受制約的霸權。當關稅大棒落下,激起的不僅是短期的貿易波瀾,更是對國際規則與國家關系的深層反思。未來如何平衡單邊利益與多邊秩序,如何在施壓與合作間找到平衡點,將考驗美國決策者的智慧,更決定著全球經貿體系的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