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體系與發展成效
自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 “一村一品” 發展理念以來,各地政府圍繞特色產業培育出臺了系統性政策框架。以廣東為例,2019 年啟動的 “一村一品、一鎮一業” 富民興村計劃,通過連續三年整合 30 億元財政資金,重點扶持 3000 個專業村,形成 200 個特色農業鎮,推動資源向產品、商品、名品轉化。福建則明確省級財政對專業村提供 100 萬元補貼,支持標準化基地建設、冷鏈物流及品牌推廣,形成 “特色種養 + 加工 + 電商” 的全鏈條發展模式。
在實踐層面,全國已涌現出眾多成功案例。廈門古宅村依托地理標志商標“古宅大蒜”,通過農商銀行 “整村授信” 模式實現年產值超千萬元;浙江梓桐鎮創新 “荷鱉共養”“稻蛙研學” 等生態農業模式,帶動村集體收入增長;遼寧桓仁縣培育出 “桓仁大米”“桓仁冰酒” 等 10 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推動傳統農業向品牌化升級。截至 2023 年,全國已認定十二批 “一村一品” 示范村鎮,覆蓋糧食、果蔬、茶葉、特色養殖等多個領域,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載體。
二、現存問題與發展瓶頸
盡管政策成效顯著,但制約“一村一品” 可持續發展的深層矛盾仍需突破:
1.產業同質化與附加值不足:
部分地區盲目跟風,忽視資源稟賦差異,導致產品結構雷同。例如,某省調研顯示,60% 的專業村集中于常規蔬菜種植,缺乏深加工能力,產品附加值不足產業鏈的 30%。
2.要素配置失衡:
融資渠道單一,農戶普遍面臨抵押品不足問題,金融機構貸款覆蓋率不足40%;技術培訓體系不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占比僅 15%,制約標準化生產推廣。
3.品牌建設滯后:
全國專業村注冊商標覆蓋率不足50%,區域公用品牌運營機制不完善,如鄢陵縣部分特色農產品仍依賴傳統銷售渠道,電商銷售占比不足 10%。
4.組織化程度偏低:
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輻射帶動能力有限,福建某縣調查顯示,僅35% 的農戶與企業建立穩定利益聯結機制。
三、優化路徑與政策建議
結合“十五五” 規劃要求,需從以下五方面構建長效發展機制:
1.強化差異化產業布局
建立縣域資源稟賦數據庫,推行“一村一策” 精準規劃。例如,山區重點發展林下經濟與中藥材,平原地區打造優質糧油生產基地,城郊結合部發展都市農業與休閑文旅。
2.完善要素支撐體系
創新金融產品,推廣“產業鏈 + 保險 + 信貸” 模式,如廈門農商銀行 “整村授信” 經驗可復制;建立省級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重點推廣智慧農業、綠色防控等技術,力爭到 2030 年實現專業村技術服務全覆蓋。
3.構建品牌價值體系
設立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基金,支持“三品一標” 認證。借鑒桓仁縣經驗,建立 “地理標志 + 文化 IP” 雙輪驅動模式,開發農產品文創衍生品,提升溢價空間。
4.深化三產融合發展
鼓勵發展“中央廚房 + 冷鏈物流 + 社區團購” 新業態,支持建設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園區。例如,廣東清遠麻竹筍產業園通過 “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 模式,實現年產值 12 億元,帶動就業超萬人。
5.健全利益聯結機制
推廣“保底收益 + 按股分紅” 模式,引導村集體以土地、資金入股龍頭企業。浙江安吉 “兩山合作社” 經驗表明,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可使農戶收入年均增長 18%。
“一村一品”的深化發展,需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生態優先為發展底線,以農民增收為根本目標。在 “十五五” 期間,建議設立國家級鄉村產業融合示范區,重點支持 500 個專業村開展數字農業試點,培育 100 個產值超 5 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通過政策協同、要素集聚、模式創新,真正實現 “一鄉一業富一方經濟,一村一品興一方百姓”,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久動能。
奇妙創意,快速落地
——創意江山旅游規劃院會同歐盟中國委員會、歐盟基金,全國農聯盟及多家央國企及上市公司,全國各地拓展EPC十f十0綜合體落地.模式,拓展歐洲許多先進文旅ip,并在全國征召文旅及鄉村合伙人。團隊總策劃為中國策劃學創始人陳放老師,原創旅游、鄉村ip幾千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