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頭上的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樣,一年年總也斷不了。我已經當了爸爸,又當了爺爺,但我已經三十多年沒叫過媽媽了。”這段文字來自某博主發起的一場創意寫作活動,一位在工地工作的60歲大爺抽到了1957年高考作文題《我的母親》,花三四個小時寫出的作文經傳播后火遍全網。據博主稱,文章由大爺獨立完成,他們只在聊天時幫忙引導大爺回憶。
一段時間以來,“素人”寫作頻頻出圈。名字帶“詩”的農民工劉詩利在《人民日報》上發文,“讀書,把自己弄得好一點,很多人都是這樣子的。”初三女生張瀟冉在《舊軌還鄉》中寫道,“鐵軌銹成了記憶里的虛線,故鄉洇成了底片上的殘影。”“沂蒙二姐”呂玉霞指著地里的瓜念出,“這不只是瓜,這是日月輪回的星辰……這是汗珠滴落的皎潔”。他們的年齡不同、閱歷迥異,但他們的文字無不發乎于心、質樸純粹,也均引發了全網共鳴。人生于世,悲歡或許并不總是相通,某些時刻的感受卻極為類似。我手寫我心,每每會戳中集體記憶,有溫度的文字,也會形成情感的同頻共振,給予更多人的精神無限慰藉。
無論置身何處、際遇如何,任何人都可以熱愛書籍、擁抱文字,都可以憑借對讀書、對人生的別樣理解,構筑起精彩富足的精神家園。換個角度看,正是那些生活的粗糲,無盡的遠方,甚至是“不足為外人道”的經歷,給了每個人不一樣的感知觸角與生命體驗。在書里閱讀,在生活里修煉,這些心得沉淀到了歲月里,終將成為最璀璨的明珠。
最是書香能致遠。快節奏的時代,永不斷線的網絡收割著注意力,對于很多人來說,靜下心來、耐著性子讀本書,已成為奢侈的事。但無數個普通讀書人的案例,正鼓舞著所有人,再為生活奔波,也可從文字里感受生命的廣闊無垠,從讀書中獲得那份平常生活里最溫柔堅定的力量,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棲息地。
(北京日報)
【原創版權,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007235】
編輯:段琪琳 責編:高婷 審核:馬蘭 譚麟 監制:趙若一 總監制:李天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