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在節目里說過:“朋友圈就像個小舞臺,有人搭臺唱戲,有人臺下鼓掌,別太較真誰的戲碼更精彩。”老祖宗也常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好像從咱們懂事起,就繞不開“面子”這回事。
如今這“面子”挪到了朋友圈里,就更耐人尋味了——你肯定見過那種一出門旅游就刷屏的朋友,九宮格美景配定位,早中晚三餐帶自拍,連機場擺渡車都要發個小視頻。
有人說這是赤裸裸的炫耀,也有人覺得是骨子里的自卑在作祟,這事啊,還真不能一刀切。
一、發朋友圈是記錄生活的本能,就像古人寫游記刻碑石
咱們老祖宗早就有這習慣。徐霞客走南闖北寫了《徐霞客游記》,柳宗元游小石潭要寫“青樹翠蔓,蒙絡搖綴”,甚至有人把旅途見聞刻在石碑上,立在路邊讓后人看。說白了,人天生就想留下點生活的痕跡,告訴世界“我來過,我見過”。現在的朋友圈,不過是把石碑換成了電子屏,把毛筆字換成了九宮格。
我認識個大姐,每次旅游從出發到回家能發二十多條朋友圈,連酒店早餐的煎蛋都要拍特寫。有人背后嘀咕她“顯擺”,可她自己說得實在:“我記性不好,現在多發點,老了翻著看,就像重新游了一遍。”你看,這哪是什么炫耀,不過是用現代人的方式寫日記罷了。就像《文心雕龍》里說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心里裝著太多風景,總忍不住想分享,這是人之常情。
二、偶爾的“高調”里,藏著對生活的熱乎勁兒,別用惡意揣度
不可否認,有些人發朋友圈確實帶點“小得意”。去了網紅景點要強調“不用排隊”,吃了特色菜要提一句“當地朋友特意安排的”,住了好酒店更是要把logo拍得清清楚楚。但你細想,這種“高調”里,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滿足感。就像小時候得了獎狀要貼在墻上,考了好成績想第一個告訴爸媽,成年人的世界里,能讓自己真心歡喜的事本就不多,旅游時的那點小興奮,發在朋友圈里,其實挺可愛的。
《菜根譚》里說“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可咱普通人不是君子,也沒那么多才華要藏著掖著。鄰居家的小姑娘第一次出國,在朋友圈連發五條視頻,配文全是“天吶這里太美了”,評論區有人酸她“沒見過世面”,但更多人在底下送祝福。你看,比起藏著掖著的虛偽,這種直白的快樂反而更打動人。畢竟,能對世界保持新鮮感,愿意為一朵花、一片海歡呼雀躍,總比冷冰冰的“歲月靜好”要真實得多。
三、真正的自卑藏在比較里,發朋友圈不過是替罪羊
當然,也有人發朋友圈是為了“刷存在感”。比如總盯著別人的點贊數,沒人評論就偷偷刪掉;或者旅游時專挑貴的、稀有的東西拍,好像怕別人覺得自己玩得不夠好。這種時候,朋友圈就成了掩飾自卑的工具,就像《莊子》里說的“夏蟲不可語冰”,越是怕別人覺得自己“見識短”,越想拼命證明自己“見過大場面”。
但話說回來,這也不全是人的錯。現在的朋友圈早就不是單純的分享空間了,成了隱形的“社交考場”——你去了東南亞,他就曬歐洲;你住四星酒店,他就發五星級泳池。在這種比較里,誰都難免有點慌。就像小時候比玩具、比成績,長大了換個地方接著比而已。這種時候,與其說發朋友圈的人自卑,不如說我們都活在“怕不如人”的焦慮里。
說到底,一出門就瘋狂發朋友圈的人,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可憐蟲。有人是為了記錄,有人是為了分享,偶爾夾雜點小得意,頂多算是“性情中人”。就像古人說的“千人千面”,朋友圈本來就是個萬花筒,有人喜歡安安靜靜看風景,有人偏愛熱熱鬧鬧曬生活,只要不打擾別人,怎么舒服怎么來就好。下次再刷到滿屏的旅游照,不妨點個贊,畢竟,能帶著熱情生活的人,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