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夏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60項世界遺產。作為坐擁蘇州古典園林、明孝陵、大運河、鹽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4項世界遺產的文化大省,江蘇正以獨特實踐,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續寫新篇章。
在蘇州,古典園林“移步換景”的造園哲學,與西夏陵“借山勢成陵”的布局智慧,共同折射出東方文明“天人合一”的深邃底蘊。“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始于春秋、盛于明清的蘇州園林從古至今都是詩意江南的集中體現。歷經千百年風雨洗禮,蘇州城內目前保存完好的古典園林有80余座。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墓,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和天造地設的山川形勝渾然一體,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建筑藝術和自然環境相結合的典范。明孝陵陵寢制度承前啟后、獨創新規,為其后500多年的明清兩代帝陵所沿用,在中國古代帝陵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明孝陵 來源:視覺中國
作為大運河河道最長、流經城市最多、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最多的省份,江蘇也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唯一的重點建設區。而今,從江蘇段放眼全流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奔騰千里,千年水脈煥發新生。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唯一的重點建設區,申遺成功十多年來,江蘇扛起“原點”擔當,護水脈傳文脈,書寫人文經濟新篇章。790公里的大運河江蘇段,至今千里賴通波,船行河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兩岸風景如畫卷般展開。
若說西夏陵與明孝陵展現了文化維度的多元一體,鹽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則詮釋了生態維度的和諧共生。2019年,位于黃海濕地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全國首個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這里既是丹頂鶴越冬的“天堂”,也是麋鹿繁衍的“樂土”,更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驛站。作為棲息地核心區域的東臺條子泥濕地基于自然開展生態修復,為全球濱海濕地保護貢獻范例。伴隨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觀鳥經濟”持續升溫,濕地生態旅游產業加速發展。守護濕地生態的同時,海上風電等高新產業推動鹽城高質量發展。生態保護帶來的國際聲望轉化為助益國際生態互助、發展互通、文明互鑒的力量。這種保護與發展的平衡之道,與西夏陵周邊社區參與文物修繕、傳承黨項族手工藝的實踐異曲同工,都證明了“守護遺產”與“改善生活”可以相輔相成。
值得一提的是,江南古鎮申遺始于1996年,2001年六鎮首次聯合申報并列入預備清單,此后因種種因素,申遺進程波折不斷,雖多次重啟且古鎮成員不斷調整擴充,至今仍未成功。據蘇州市吳江區文保所所長周春華透露,江南古鎮聯合申遺相關工作已于2025年5月重新啟動,目前正重新編制申遺預評估文本,計劃于9月提交審核,爭取在年內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報。有專家提出,當前江南水鄉古鎮的發展已進入一個相對穩固而停滯的階段,需要進行更精細化的保護與管理。加快聯合申遺,有利于利用更高標準,推進歷史文化保護方法在各個層面更進一步,并為跨區域、多系統的世界遺產群保護規劃提供探索經驗。
從西夏陵的夯土殘垣到黃海濕地的蘆葦蕩,從大運河的槳聲燈影到蘇州園林的曲徑通幽,這些散布在中國大地上的世界遺產,雖地處南北、形態各異,卻都在訴說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和諧共生”的深層密碼。江蘇的保護實踐,讓這份文明基因在當代煥發新的生機,為世界遺產保護提供著獨具特色的中國方案。
江南時報記者 鄧雯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