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清晨,貴安新區高峰鎮巖孔村的蔬菜種植基地里,沾著晨露的黃瓜藤蔓沿著竹架攀爬,飽滿翠綠的果實綴滿枝頭。村民羅珍月和其他村民一起,挎著籃子穿梭其間,小剪刀咔嚓一下,就摘下一根頂花帶刺的黃瓜,臉上洋溢著藏不住的笑意。
“我摘的這筐黃瓜長得很勻稱,應該都達到了精品瓜的要求?!绷_珍月說道。
基地不遠處,村委會前的廣場上,早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兩輛紅色的大貨車并排停靠,臨時搭建的遮陽棚下,堆積如山的黃瓜碼放得整整齊齊,五六十名村民正忙碌分揀、稱重、打包。
“輕點放,別把瓜蒂碰掉了,黃瓜特別嬌氣,碰傷了就容易壞!” 種植大戶蘭光敏一邊盯著過磅單,一邊叮囑其他務工人員,她沾滿泥土的膠鞋上還帶著田埂的濕氣。
“今年我家一共種了35畝,按照目前的勢頭看,畝產量將達到15000斤到20000斤。參照去年的平均批發價,保守估計畝產值在2萬元以上?!碧m光敏算起收成賬時,眼里散發著自信的光芒。蘭光敏來自關嶺縣,是通過貴安新區和鎮、村多方聯動招引過來的。
“今年的黃瓜應該是大豐收了,品質也特別好。”巖孔村村民劉先英臉上同樣洋溢著笑容,黃瓜收成好,意味著她在家門口就擁有更多工作機會,掙到更多錢。劉先英盤算了一下,她大概可以干3個多月,收入輕松能夠過萬元。
巖孔村黨支部書記羅洪禮介紹,去年全村有種植大戶5戶,種植面積300畝。今年達到7戶,其中兩戶是由當地村民看到發展希望,并且在務工中學會技術發展起來的。同時,今年的種植面積也進一步擴大到360畝,去年的畝產量在1.2萬斤左右。今年請了專家指導,更新了品種,預計可以達2萬斤以上,高峰期每天可吸納300人就業。今年黃瓜總產值預計在700萬元以上。
在巖孔村,除了黃瓜,還種植有豆類、花菜等,遠銷廣東、山東等地,已頗具規模。但誰能想到,這個如今瓜果飄香的村莊,兩年前還是基層黨組織測評中的“后進村”。巖孔村黨支部書記羅洪禮站在基地旁的麻線河畔,望著兩岸生機勃勃的菜地感慨道:“巖孔村是飲用水源保護區,長期以來,老百姓都是種些水稻等傳統作物,發展乏力。特別是去年以來,在強化基層黨建的帶動下,在新區組織人事部、統籌城鄉發展局結對幫扶下,巖孔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等精誠協作、反復調研,針對突出問題,不斷補短板、強弱項,采取‘村集體公司+種植大戶+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產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p>
“事實證明,這個方向是對的,既保護了綠水青山,也帶富了全村群眾?!睅r孔村駐村第一書記袁安介紹,黃瓜種植的成功不僅解決了本村及周邊村民就業,還吸引了周邊鎮、村組團來“取經”。下一步,村里計劃加大宣傳力度,強化與周邊鎮、村的聯動,把產業做大做強,打造特色品牌,不斷提升產品經濟效益。
小小的黃瓜,種出了共富之路。羅洪禮表示,計劃明年再發展3-5戶種植大戶,推廣“一戶3-5畝”的精準種植模式,村里統一聯系批發商,種植戶只管把好質量關,讓更多村民捧上“綠色金飯碗”。未來,巖孔村還將依托資源優勢,在生態保護基礎上拓展種植種類、提升科技含量,讓共富之路走得更穩更遠。
夕陽西下,滿載黃瓜的大貨車緩緩駛出村莊,將在不遠處上高速,奔向幾千公里外的大市場。車斗里的清香與田埂上的蛙鳴交織成歌。這個曾經的“后進村”,正沿著長滿黃瓜藤的共富路,在綠水青山間書寫著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
記者 潘朝選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