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種植。
靈芝大棚。
藍靛果。
□文/攝 本報記者 唐海兵
盛夏的勃利縣,成片的藍靛果樹隨風輕擺,幾十名采摘工穿梭其間,靈巧的雙手快速采摘,喜悅的笑聲在林間回蕩。
“20天的采摘季,能為村民帶來150多萬元的務工收入。”勃利縣林草局林業項目和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畢金波站在藍靛果叢中,指著眼前這片“藍色寶藏”介紹,勃利作為“藍靛果之鄉”,今年種植面積已達1.94萬畝,年產量預計超1100噸。
這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勃利縣依托廣袤森林資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出一條特色產業化發展道路的生動縮影。畢金波表示,2024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縣林草局全力推動“一場一策、一場一品”產業布局,讓青山中隱藏的綠色寶藏轉變成富民強縣的真金白銀。
在東方紅林場千頃紅松林深處,小小的松塔雖未完全成熟,但卻已掛果滿枝,五年一次的大豐收讓林場人喜上眉梢。
“勃利縣紅松林面積達18.46萬畝,紅松子年產量達2800噸,經濟效益突破1.6億元。”畢金波介紹,黑龍江宏泰松果有限公司作為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年生產加工紅松子6000噸,直接為種植戶創造收入超千萬元,提供200余個就業崗位。品質優良的勃利紅松子成了市場搶手的“金豆子”,成為了林農增收的“金果果”。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除了藍靛果和紅松產業,勃利縣還大力發展寒蔥、木耳、五味子、刺五加、食用菌等特色種植產業。宏偉林場發展的寒蔥產業項目,通過產業技術攻關,3年后可實現每公頃產出成品寒蔥3000公斤;吉興河林場發展的600多畝五味子也陸續進入成熟期;福興林場的100棟靈芝大棚年可采收孢子粉1萬余斤,為遠近村屯的村民們提供了160余個就業崗位,人均增收3萬元,自主注冊的“丹芝福”品牌正通過線上線下渠道走向全國。
“在七臺河市林草局的積極推動下,勃利縣3家森林食品加工企業的4個品牌12個產品入選省級林業區域公用品牌‘九珍十八品’,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為林下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畢金波說。
如今,站在勃利縣翠綠的山野間,微風送來陣陣收獲的喜悅,勃利縣正以綠色為基、產業為筆,奮力書寫“產業興林、生態惠民”的高質量發展綠色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