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環( Medium-Sized Rings, MSRs,7–11元環)介于剛性的小環與高度柔性的巨環之間,兼具“剛–柔”特征。當至少存在一個構型保持能壘 ≥ 26 kcal mol?1的手性元素時,MSR 可穩定為單一對映體。與已得到廣泛研究的中心手性相比,具有非常規手性的MSR(即軸手性、固有手性和平面手性)仍未得到充分研究。過去十年,該領域發展迅速,其合成和應用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基于此,鄭州大學藍宇教授與賈師琦研究員在《Nature Reviews Chemistry》以題為“Chiral medium-sized rings beyond central chirality”撰寫了一篇綜述。本綜述圍繞MSR中三種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手性類型展開,詳細介紹了它們的主要合成策略,并對其優缺點進行了批判性評估。此外,本文還利用結構和能量分析探討了影響手性MSR構象穩定性的因素。
賈師琦,鄭州大學化學學院研究員。2016年本科畢業于鄭州大學,2021年在重慶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閆海龍教授),2022年加入鄭州大學,2023年獲獲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
藍宇,鄭州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副院長,博士生導師。2018年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第六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入選第十一批河南省優秀專家,入選河南省特聘教授。2021年獲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資助。入選“重慶市青年專家工作室”,入選中國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中國化學會)代言“鉭”,入選中國化學會高級會員。
【概述】
作者首先概述了路線圖(圖1):第一展示限制構象自由度的一般策略(引入額外手性元素或剛性橋),然后總結近十年常用的合成模式(去對稱化、擴環、環加成等),接下來則按手性元素分類,強調軸、固有與平面手性是該領域的前沿。此外,列舉了代表性應用:如手性苯二氮?藥物、固有手性胃泌抑素受體激動劑、軸手性熒光材料及 CPL/TADF 器件等,凸顯其藥物化學與光電功能價值。
圖 1. 手性 MSR 合成的一般策略及其重要性
【軸手性中等環】
自 7 元環二苯并氮?可手性合成后,文獻數激增,研究已擴展到 9、10 元環及內烯烴體系。主要由預構筑環骨架衍生的三大策略(圖 2B–E):(1)后修飾(PSM):通過中心→軸手性轉移實現放大。以磷酸催化的烯胺-亞胺互變為例,rac-imine 經轉化得到 (–)-1(89 % 產率,93 %ee,dr > 20:1);硫-Michael/互變步驟可給 (+)-2(71 % 產率,90 %ee)。(2)動力學拆分(KR):解決 7 元環軸易消旋問題。Ni/Mg 協同催化選擇性斷裂 C-O 鍵,將 rac-9 拆分為保留的 (R)-9(52 % 回收)及開放式 (S)-10(46 % 產率,90 %ee)。CPA 催化醇解亦可拆分 oxazepine rac-11,生成 (R)-11(48 % 回收)與鏈狀 (S)-12(49 % 產率,92 %ee)。(3)擴環“切-縫”:向更大環尺寸邁進。Cu/Box 開環 diaryliodonium 13 后經 Pd-Heck 得 8 元內酯 14(57 % 產率,99 %ee,dr > 20:1)。Ag 促進 15 雙內酰胺化制得 8 元內酰胺 16(84 % 產率,82 %ee)。Cinchona 堿觸發 17 溴化開環的 VQM 閉環生成 9 元內酰胺 18(67 % 產率,97 %ee,計算能壘 24.9 kcal mol?1)。
圖 2. 由環狀底物衍生的軸手性中型環(MSR)的構建
目前的環化策略(圖 3)則主要分為:芳基-芳基偶聯:Pd 催化 C-H 芳化合成 7 元內酰胺 19 和 8 元 20,產率 88 %/85 %,ee 89 %/92 %。側臂閉環(Side-arm closure):NHC 催化 Breslow 中間體閉環得 21 (85 %, 99 %ee) 與 22 (80 %, 98 %ee);金屬還原后親核閉環制備 23(98 %, 99 %ee) 或 24(99 %, 99 %ee)。相轉移 SN2 環化得到 8 元內酰胺 25 (92 %, 94 %ee)。Michael/硝基醇串聯生成 26 (76%, 99 %ee)。烯烴插入:Cu 催化還原/硼化合成胺橋環 27 (99%, 98 %ee);Pd-羰基化制得內酰胺 28 (84%, 92 %ee),關鍵碳-鈀化 TS 能壘約 28.5 kcal mol?1。
圖 3. 通過環化策略構建軸手性中型環(MSR)
對于內烯 MSR(圖 4),Lu 課題組通過 Pd-π-烯丙基 [3+2] 環合-Cope 重排一鍋法合成 9 元環 29 (79 %, 97 %ee,dr > 19:1)。改用新碳酸酯試劑實現 [6+4] 模式,制得 10 元環 31 (89 %, 92 %ee)。總的來說,圖 2–4 展示了覆蓋 7–10 元環的工具箱,常見 ee > 90 %,能壘可達 29 kcal mol?1 以上,但仍依賴預制骨架或開環手柄。
圖 4. 丙二烯型軸手性中型環(MSR)的構建
【固有手性中等環】
定義與苯環構筑路徑如圖 5A–B所示,當環曲率使整體失去鏡面對稱,即顯固有手性。Rh-[2+2+2] 連續環化一次生成四苯并烯 32 (77 %, 93 %ee;消旋能壘 80.6 kcal mol?1)。異雜環版本給 7 元 heteropin 33 (91 %, 88 %ee;29.1 kcal mol?1) 及 8 元 34。功能基替換建環(圖 5C)包括:異腈插入:Pd 催化異腈插入制備二氮雜環 35 (74 %, 93 %ee;35.9 kcal mol?1)。VQM 電環化:Tan 課題組鎖定 N-磺酰二氮? 36 (85 %, 95 %ee,dr > 20:1)。Iminophosphorane SNAr/SN2:Miller 催化 7 元 37 (88 %, 84 %ee) 與 8 元 38 (98 %, 92 %ee),機理由取代基決定。VQM/[4+4] 環加成 合成 39 (85 %, 91 %ee;> 36 kcal mol?1)。NHC-[5+3] 反應閉環給予 40 (93 %, 97 %ee);80 °C 下具可逆性。
圖 5. 通過從頭環化策略構建固有手性中型環(MSR)
擴環與骨架轉化(圖 6B):Ru/NaIO? 內鍵氧化將聯苯開裂生成 9 元環 41 (65 %, 33 %ee;重結晶至 91 %ee)。手性碘氧化切開 chrysene 構筑 “8” 字形 42 (89 %, 94 %ee;33.7 kcal mol?1),具 AIDF 性能。動態拆分(圖 6C):CPA-氫化把柔性亞胺轉為剛性鞍式 43 (78 %, 91 %ee;27.3 kcal mol?1)。Iminophosphorane-N-烷基化安裝 tert-Bu 提升能壘至 32.6 kcal mol?1,得 44 (90 %, 97 %ee)。去對稱化(圖 6D):Pd-卡賓偶聯于三苯嵌片生成七角 45 (80 %, 91 %ee;β-H 消除控制手性,31.7 kcal mol?1)。CPA-催化酮/肟縮合構筑 imine-橋 46 (76 %, 98 %ee;能壘 26.4 kcal mol?1)。
圖 6. 通過環狀底物轉化進行固有手性中型環(MSR)的不對稱合成
【平面手性中等環】
平面手性源于環平面兩側不等。圖 7 總結了 ferrocene 以外的可靠方法。(1)骨架轉化:化學氧化 KR:Mn(salen) 不對稱環氧化 9 元二烯醚 47,回收物 41 % 產率,68 %ee (dr > 98:2)。酶 KR:豬胰脂肪酶拆分 enol 48;20 min 時產率 49 %,70 %ee;延長反應可得 32 %、98 %ee。(2)光催化去消旋(圖 7C):平面手性 [2.2] paracyclophane 敏化劑遮一面,光驅 Z→E 異構后,E-單烯 49 (43 %ee) 和 (E,Z)-二烯 50 (85 %ee) 得到,展示了激發態平面-平面手性轉移。(3)首尾閉環(圖 7D):糖源 Li 鹽促直鏈磺酸酯 SN2 閉環得 R-51 (55 %, 66 %ee),重結晶至 > 98 %ee。Pd-不對稱烯丙基取代直接給 S-51 (87 %, 98 %ee),DFT 證實 π-烯丙基-Pd 1,7-偶極的立體位阻為決定因素。(4)高階環加成(圖 7E):Lu 組 Rh/Pd 協同將氧indole-烯丙基環丙烷與 α-疊氮-β-酮酸酯耦合,經 Wolff 重排生成酮烯,隨后閉環得到 9 元 52 (68 %, 92 %ee,dr 6:1),可用于癌細胞生物成像。
圖 7. 平面手性中型環(MSR)的不對稱合成
【總結與展望】
過去十年,“非常規”手性 MSR 已從好奇心驅動走向多功能平臺:(1)軸手性 :PSM、KR、擴環及環化等方法已讓 7/8 元環一鍋成對映體;Pd-偶極級聯正打開 9/10 元內烯環。(2)固有手性 :不再局限四苯并體系;亞胺、磺酰胺、VQM 等策略簡化合成并可調能壘。氧化內鍵切割與動態拆分擴大環徑、豐富官能化,但仍需強氧化劑或構象導向基。(3)平面手性 :除金屬茂外,已獲酶/光催 KR、光驅去消旋、首尾紐結及保立體性 [7+2] 環加成。
然而,需要承認仍有許多挑戰仍在:(1)軸手性 :> 10 元環罕見,熵與反對稱張力抑制環化。(2)固有手性 :構象-能壘預測模型滯后,需要系統性結構-能壘圖譜。(3)擴環 :依賴“雙電子”氧化;溫和光/電化學 C-C/C-X 裂解可擴展官能團兼容性。(4)平面手性 :其手性平面易翻轉,需在位鎖定或后期交聯。
對于未來的前沿方向主要包括三點:原位后期修飾天然產物骨架;自由基串聯光催環化;機器學習預測手性保持能壘。這些進展將拓展化學空間,服務下一代手性配體、藥物、光電器件與分子機器——皆因 MSR 微妙卻可控的立體動態而生。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