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7月15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明銘 吳禾昆)“晚上開車回家再也不用像‘打仗’一樣搶車位了,多走幾步就能停進附近園區的共享停車位,省心多啦!”夏夜微風中,皓月花園居民王女士熟練地刷碼駛入1970科技文化小鎮停車場,臉上露出輕松的笑容。誰能想到,幾個月前,她還常常為“夜停難”一籌莫展。
眼下這一改變,源自龍華區民治街道民康社區推出的一項機制創新——“親鄰停車”項目。通過黨建引領、多方聯動,社區黨委巧妙撬動產業園區夜間車位資源,用一套“時空置換”的治理思路,破解居民“車無處停”、園區停車位“晝滿夜閑”的雙重難題,在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同時,也探索出一條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社區治理新路徑。
從“內部挖潛”到“向外借力”
盤活資源解難題
皓月花園建成于2003年,常住居民超3600人,1000多戶人家卻只有600個停車位。“每次下班后都找不到停車位,繞著小區轉了一圈又一圈,急得滿頭汗。”“有時候實在沒辦法,只能把車停在路邊,心里總惦記著會不會被貼罰單。”在一次社區“書記茶話會”上,居民們七嘴八舌訴起了苦,言語間滿是無奈。
社區網格員走訪還發現,小區違停現象嚴重,晚高峰時消防通道被違停車輛占用幾乎成為常態。
“如果發生火災,消防車根本進不來,后果不堪設想。”居民的擔憂直指痛點。面對群眾呼聲和安全隱患,民康社區黨委書記關健當場拍板:“停車難是當前居民最急難愁盼的問題,必須解決!”
問題擺在面前,怎么破題?社區黨委和小區物業曾嘗試“內部挖潛”,通過壓縮綠化帶、拓寬小區道路“擠”車位,但面對數百輛“無家可歸”的車輛,仍是杯水車薪。
轉機在于“向外看”。在調研中社區黨委發現了一絲曙光——轄區內多個產業園區白天車位緊張,到了夜晚則空位成群,這一“晝滿夜閑”的狀態,恰恰與周邊居民“夜停難”形成天然的“時空互補”。
資源不缺,缺的是打通共享的橋梁。找準這一關鍵點后,社區黨委迅速行動,發布“親鄰停車”征集令,邀請轄區產業園區加入“夜間共享車位”計劃。
三方商議“共贏賬”
小車位撬動“大治理”
率先響應的是1970科技文化小鎮。園區方對“閑置盤活”充滿興趣,但也有顧慮:收費能否平衡管理成本?居民則擔心便利性:停車卡是否能靈活退改?一場涉及居民、園區、社區三方的治理“攻堅戰”正式打響。
為打消各方顧慮,社區黨委主動牽頭,召開專項茶話會,當面“擺問題、算細賬、談共贏”。他們為園區算了筆賬:“車位空著是浪費,讓居民來停不但能收回基礎管理成本,還有穩定增收,長遠看收益大于投入。”對于居民的擔憂,社區則鄭重承諾:“辦卡、退卡服務全程無憂,社區來跟蹤保障。”
經過多輪磋商,終于,三方達成一致。“親鄰共享停車場”項目正式落地1970科技文化小鎮,于晚7點至次日早8點對周邊居民開放150個夜間停車位,首批50余戶居民踴躍登記。
如今,皓月花園夜間違停現象銳減,鄰里停車糾紛也隨之消散,1970產業園則實現了車位利用率和收入的“雙提升”。隨著項目推進,夜間停車服務還進一步拓展至周邊出租車和其他區域住戶車輛。
“過去是‘各管一攤’,現在是‘抱團取暖’。”在社區黨委書記關健看來,基層治理的關鍵,在于發揮社區“大黨委”優勢,精準對接群眾需求與資源供給,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用”起來。“‘時空置換’不僅解了停車難題,更探索出一條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社區治理新路。”
從一個看似瑣碎的“民生痛點”,發展為鏈接社區、企業、群眾的治理樣板,“親鄰停車”模式迅速成為遠近聞名的民生品牌,并獲評全市“四下基層”典型案例。
(深圳特區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