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分,記者走進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縣(下稱“漾濞縣”)蒼山西鎮秀嶺村大山深處,一條車路宛如飄帶纏繞山間,從山腳盤旋而上直至山頂,這里就是被譽為“中國抗戰的生命線”的滇緬公路的一段。“這一段滇緬公路現在還保留著彈石路面,汽車行駛在上面嗡嗡作響。”一同前往的漾濞縣檢察院檢察官柯文芳向記者介紹。
滇緬公路是中華民族不屈抗戰精神的巍峨豐碑,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見證。2024年3月,漾濞縣檢察院在開展專項監督中發現,這條承載著民族榮光之路,其歷史標識正面臨被“誤讀”的風險。
“在蒼山西鎮河西橋至太平鄉勝備橋段,公路沿線的38個里程碑及7處紀念雕塑上,均將‘滇緬公路’錯誤標識為‘史迪威公路(滇緬公路)’。”柯文芳介紹,滇緬公路與史迪威公路是兩條在抗日戰爭時期具有重要意義的公路,但二者在修建時間、起始點、歷史作用等方面均有區別。
滇緬公路于1938年8月通車,起點是云南昆明,終點是緬甸臘戍,全長1100多公里,是日本全面侵華后,中國為防止傳統交通線被切斷而修建的,目的是搶運中國政府在國外購買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而史迪威公路1942年開始修建,1945年1月貫通,起點是印度東北部的雷多,經緬甸密支那,到達云南邊境畹町,銜接滇緬公路后最終到達昆明,全長1700多公里,是在滇緬公路因日軍占領緬甸大部分地區而被切斷后,為重新打通國際援華通道而修建的。
“這一錯誤標識不僅違反了《地名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也會誤導公眾。”漾濞縣檢察院檢察長王延虹說,看似細微的錯誤,實則關乎歷史真相的傳承、文化自信的根基,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2024年10月,云南省漾濞縣檢察院檢察官對滇緬公路里程碑進行現場勘驗。
2024年5月,漾濞縣檢察院依法立案,開展調查核實。承辦檢察官到該縣行政單位調取翔實史料,厘清“滇緬公路”與“史迪威公路”的歷史脈絡與準確稱謂;運用無人機等設備進行現場精準勘驗,固定證據;在沿線中小學校及村鎮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公眾對相關歷史地名的認知現狀;向省州縣三級歷史、文物專家咨詢求證,獲得權威書面分析意見。同時,該院積極向上級檢察院及黨委、政府匯報溝通,爭取支持。
同年10月,漾濞縣檢察院組織召開公開聽證會,邀請“益心為公”志愿者、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沿線村民代表等多方參與,聽取意見建議。
“滇緬公路被譽為‘抗戰的生命線’,承載著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錯誤的標識會誤導公眾,尤其是年輕人對歷史的認知。檢察機關通過公益訴訟推動問題整改,不僅糾正了里程碑上的錯誤,更守護了民族的集體記憶。”一位參與聽證的“益心為公”志愿者感慨道。聽證會充分論證了滇緬公路錯誤標識的危害性與整改的必要性、緊迫性,大家一致認為需要及時整改。
2024年12月,漾濞縣檢察院向該縣民政局、文化旅游和體育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地名管理和文物保護職責;同時向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及屬地政府發出磋商意見書,推動協同整改。
“相關部門已完成對38個錯誤標識里程碑和7處紀念雕塑錯誤文字的更改,太平村鄉村記憶館內4處錯誤內容已被更換。”柯文芳介紹,該縣文化旅游和體育局同步啟動文物價值深度普查,積極推動提升原文保單位保護級別,并將沿線四尺橋、八達河橋、石門河橋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古橋梁申報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抗戰檔案
滇緬公路——抗戰生命線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國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淪陷,西北公路和滇越鐵路先后被切斷。面對敵人的封鎖,危難時刻,20萬云南各族兒女,在幾乎沒有任何機械施工的情況下,用時9個月,在云南西南部的崇山峻嶺中,建造了一條長達1100多公里的滇緬公路。1938年8月,滇緬公路全線建成通車。1938年底,首批軍需物資經滇緬公路運入昆明。據記載,滇緬公路剛通車時每月的貨運量就達1000噸。從1938年開通至抗戰勝利,從滇緬公路運入中國的戰略物資共約50萬噸,成為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系的重要國際運輸通道,被譽為“中國抗戰的生命線”。
(檢察日報 王翠云 杜育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