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中國一旦崛起,最緊張的是美國。錯了。比美國更警惕中國的,不是別人,恰恰是那個“友好鄰居”——俄羅斯。
如果把中俄關系僅僅看成“同呼吸、共命運”的好朋友,那就太簡單了,在這表象背后,俄羅斯心里對中國的戒心一直很重,遠比外界想象得要復雜。
雖然雙方公開場合都強調“一切為了合作”,而且因為現實利益需要,這句話現在確實經常體現在能源貿易、軍事演習這些具體事上,但俄羅斯始終在為“東鄰”的逐步強大而高度警覺。
說到經濟,俄中貿易規模可以說是突飛猛進,哪怕俄羅斯被制裁,依然能和中國實現能源和科技等多領域深度合作。
中國現在是俄羅斯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市場需求巨大,比如俄供給中國的油氣、木材等大宗商品,都是中國市場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國對俄羅斯的經濟支持對其穩定經濟無疑起到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在西方制裁收緊后,但這種合作并不對等。
俄羅斯雖然得到中國的大額訂單,出口越來越依賴中國,尤其是在能源方面被逼到“打折出售,量大價優”,但俄羅斯內部其實很擔憂自己慢慢變成了“原材料后院”,中國獲得更多議價權,掌握著市場入口和定價話語權,這讓很多俄羅斯決策層心里沒底。
經濟上的依存只是冰山一角,眼下最讓俄羅斯操心的是中國在傳統“俄勢力范圍”的活躍,尤其是中亞。
近年來,中國和中亞五國之間的聯系不斷密切,貿易、工程、基建、科技都無處不在,烏克蘭戰爭分走了俄羅斯的注意力,讓中國進入中亞國家的步子變得更大,一些中亞國家甚至把中國當成主要經濟合作對象。
雖然中國并沒有在顯性安全領域和俄羅斯直接對立,但在能源投資、高鐵建設、基建承包等領域,已經悄然實現了對俄羅斯地位的趕超。
可以說,在中亞從經濟主導轉換成中國主導已經非常明顯,這讓俄羅斯始終心中不是滋味,一方面它自己抽不出手,只能把目光聚焦在烏克蘭沖突,另一方面中國的擴展讓莫斯科不得不警惕自己傳統后院被他人“接管”。
雖然中俄之間也時有高調聯合軍演,但整體上雙方的軍事聯系還是很有講究,并沒有真正結盟,更沒有形成那種“你有難我必來”的死磕聯盟。
很多時候,中俄演習更像是一種對外秀肌肉、維護在各自戰略區的影響力,比如在北極等高緯度敏感地區,俄羅斯對中國提出合作邀請時,既希望借中國的資金和技術提升自己手中的牌,又擔心中國勢力過大威脅到自己的地盤。
說到底,俄羅斯更希望兩國在軍事上保持“合則用,不合則散”的靈活關系,這樣更有利用空間。
即便是到了外交層面,兩國間也彼此有“防火墻”,比如烏克蘭危機期間,中國在聯合國投棄權票、呼吁和平,不直接站隊,也沒實質性給俄羅斯提供觸及紅線的支持。
俄羅斯很清楚,中國的目標在于最大化自身利益,而不是為莫斯科兩肋插刀,雙方在對西方的應對策略上協調得多,但不等于每件事都一條心,都能彼此托底。
俄中關系所謂“無上限”,只是各取所需、適度加碼,并非盲目綁定在一起,只要中國一旦覺得風險太大,立場就可以隨時調整。
這種“亦敵亦友、合則兩利”的局面會隨著國際環境演變而不斷調整,不管表面多么熱烈,本質上還是各自心里有數,合作和競爭并存。
未來俄中之間還會繼續賽跑互助,但警惕和防范才是兩國關系不可消除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