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國內汽車市場上,價格戰的硝煙依舊“彌漫”。從年初開始,降價的浪潮便一波接著一波,眾多車企紛紛卷入激烈的價格廝殺之中。6月底雖然傳出過車市價格戰要停息的消息,網傳的信息顯示,部分車企已經在陸續取消金融貼息和促銷折扣,但從實際的感受看(終端行情、上市新車的定價策略、高端配置的持續市場下探等),價格戰短時間內會結束的可能性,并不大。
當前的國內新能源車市場上,15萬左右的產品都開始配備800V高壓平臺、激光雷達等高端配置了,傳統油車市場更是價格戰的“重災區”,動輒數萬(豪車市場上十數萬的優惠都是常態)的現金讓利,已經成為吸引終端用戶的最大依仗。
如此激烈的價格競爭,也讓消費者們陷入到了幸福的煩惱之中,面對眾多降價車型,一時難以抉擇。但另一方面,對不少消費者而言,在享受降價帶來的實惠時,也需要保持警惕,需要更加理性的判斷,仔細考量車輛的配置、性能等因素,以免陷入可能的減配“陷阱”。
圖片來源:攝圖網
降價背后半公開的“秘密”:配置縮水?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背后,隱藏著不少很直白的“秘密”,其中最為突出的,應屬于配置縮水。
道理也很簡單,當車企面臨巨大的降價壓力時,為了維持一定的利潤空間,往往會在車輛配置上“做文章”。這就好比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消費者在享受降價帶來的實惠時,也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就成為了配置縮水的“受害者”。
有車企會將原本標配的一些實用配置,挪到高配車型上,消費者想要擁有這些配置,就不得不花費更多的費用;還有車企則直接對車輛的一些核心配置進行調整,如動力系統、安全標準等,雖然直觀視覺上可能沒太大的變化,但對車輛的性能和安全,卻會帶來不小的影響。
圖片來源:攝圖網
結合過往多年國內市場上的實際行情,我們來簡單剖析一下,這些年行業內比較常見的配置縮水現象,聊一聊大家之前可能經歷過哪些“套路”。
首先肯定就是直接的減配了。
面對著越來越大的成本壓力,不少企業為了所謂的降本增效,會對車輛配置進行直接的減配。比如座椅材質,原本采用的是高檔真皮材質,觸感柔軟、透氣性好,能為駕乘人員帶來舒適的體驗,但在產品換新后,可能就被替換為普通的仿皮材質或織物材質,不僅質感大打折扣,耐用性也會有所下降。
音響的數量也經常會成為減配的對象,原車型可能配備了多個高品質音響,能營造出環繞立體聲的效果,讓車內人員仿佛置身于音樂廳,可在產品換新后,音響數量減少了,音質也變得平淡無奇了,以犧牲駕乘的娛樂性為前提,來實現整車降本。
還有一些配置的縮水則較為隱蔽,不易被察覺。比如底盤懸掛材質,從鋁合金材質換成了普通鋼材,雖然從外觀上看沒有明顯區別,但鋁合金材質具有重量輕、強度高、耐腐蝕等優點,能有效提升車輛的操控性能和舒適性,而普通鋼材在這些方面則相對遜色。剎車系統零部件也可能被減配,比如剎車盤的尺寸變小、剎車片的材質降級等,這些都會影響剎車的性能,增加行車的安全隱患。
當然,也會有企業以配置調整的名義,玩起標配項變高配的“套路”,將原本標配的配置變為高配專屬或需額外付費選裝。比如自動空調,前些年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不少,在不少車型上原本都是標配,能根據車內溫度自動調節空調的制冷或制熱效果,但在產品換新后,一些車型卻將自動空調調整為高配車型才有的配置,中低配車型只配備了手動空調,需要駕乘人員手動調節溫度、風速等。諸如此類的產品調整,看似購車時的車輛價格降低了,但實際上消費者享受到的服務也減少了,想要原本應有的配置就不得不花費更多的錢來選購高配車型或選裝相應的配置,實際的購車成本,可能并沒有減少太多。
此外,功能的削減,也是看似配置沒變,實則“暗藏玄機”的調整。
在換新產品時,有些配置雖然名號并沒有變化,但實際功能卻被“閹割”了,讓人防不勝防。以電動座椅調節為例,原本具有多個調節方向,如前后調節、靠背調節、高低調節、腰部支撐調節等,能夠讓不同身材的駕乘人員,都很方便的找到最舒適的坐姿。但減配后,可能可以電動調節的,就只剩下前后調節和靠背調節等基本功能了,高低調節和腰部支撐調節的功能被取消或者改為手動調節了,雖然名義上還是裝配了電動座椅,但功能性卻減少了,對于長時間駕駛的人來說,整體的駕乘舒適性,肯定會受到影響。
屏幕配置上,也可能會有“蹊蹺”,針對屏幕尺寸的顯性調整之外,有些車型的屏幕尺寸雖然沒有變化,但顯示清晰度卻降低了。還有更加隱蔽的調整,比如說一些功能按鍵,原本操作手感良好、反應靈敏,但減配后,按鍵變得生硬,反應速度也變慢,會影響消費者的操作體驗。
硬件軟件化和芯片的替換,也可以做一筆科技背后的成本賬。
隨著汽車智能化的發展,硬件軟件化和芯片替換也成為降本的新手段,一些原本通過硬件實現的功能,現在可以直接通過軟件獲得,而軟件可以一次開發,長期復用,而且OTA升級也更方便,形成規模后,硬件軟件化的降本效果,相當顯著。更有甚者,個別品牌還會利用軟件限制硬件的潛力,基礎硬件支持的功能被軟件“封印”,解鎖需額外付費,消費者要為已有的硬件重復買單。
芯片作為汽車的 “大腦”,在汽車智能化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然而,在價格戰的壓力下,也存在用消費級芯片替代車規級芯片的情況。車規級芯片是專門為汽車設計的,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穩定性和安全性,能適應汽車復雜的工作環境。而消費級芯片雖然在某些性能上較之車規級芯片可能并不差,但在可靠性和穩定性方面,大多數情況下肯定都不如車規級芯片。此外,行業內還存在元器件規格下調的問題, 線束、傳感器等關鍵部件,可能會采用低規格產品替代,短期內可能問題不大,但長期的可靠性明顯也會存疑。
圖片來源:攝圖網
減配帶來的影響
對于消費者而言,減配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且直接的。
首先,產品的性價比會打折扣。消費者在購車時,往往會根據車輛的價格和配置來綜合評估性價比。減配后,車輛的售價可能確實降低了(前幾年個別車企可能就只是減了配置,售價卻并無明顯下探),但綜合價值卻并不會顯著的提升。
其次,后期使用體驗變差。一些舒適性配置的縮減,會讓駕乘感受大打折扣。比如上文提到的座椅材質以及功能上的“簡化”,不僅會影響駕乘時的觸感,也會降低長時間乘坐的舒適性。此外,一些車輛的內飾材料可能會從軟質材料換成硬塑料,不僅質感下降,還更容易產生異響,影響車內的靜謐性。這些減配行為,都會影響到消費者的使用體驗,讓消費者在使用車輛的過程中產生不愉快感。
再者,安全性能下降也是減配帶來的一個嚴重問題。一些車企為了降低成本,在安全配置上做了文章,減少安全氣囊的數量、降低車身鋼材的強度、降低剎車系統的零部件規格等,不僅會影響車輛性能,在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候,駕乘人員的安全也無法得到充分保障。
對車企自身而言,雖然減配行為在短期內確實可以幫助車企降低成本,提升價格競爭力,吸引一部分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銷量的增長。但從長期來看,這種做法對車企自身的損害也不小。
最直接的就是品牌形象受損。在當今這個信息傳播迅速的時代,消費者之間的口碑傳播非常重要,一旦車企的減配行為被曝光,在當前競爭慘烈的國內市場上形成大的負面輿情,不僅會降低品牌的印象分,還會成為擴大市場規模的“攔路虎”。一旦某品牌被打上不重視消費者權益的烙印,終端市場對該品牌的信任度將隨之降低,甚至會直接崩盤,而消費者信任度降低,肯定會直接影響到車企的銷量和市場份額。
此外消費者在購車時,除了關注價格和配置外,品牌的信譽和口碑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對一款車型減配,受到的影響可能是會波及到該品牌旗下的所有車型。甚至是對其推出的新車型,消費者也可能因為之前的減配經歷持懷疑態度,形成對品牌的長期影響。
車企的減配行為,對整個行業也會產生深遠影響。
首當其沖的就是破壞市場的健康生態。在一個健康的市場生態中,車企之間會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優化、提升服務質量等方式來進行競爭,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而如果減配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車企之間的競爭演變成了單純的價格博弈模式,不僅會導致市場上充斥大量配置低、質量差的車型,同時還將擠壓注重品質和技術創新的車企的生存空間。
研發新技術、采用新配置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投入,而減配則可以在短期內節省成本,當車企都將精力放在如何減配上時,就沒有足夠的動力和資源去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將導致整個汽車行業的技術進步放緩,顯然無法滿足當前國內消費者堪稱日新月異的需求變化,導致行業陷入低價低質的惡性循環:減配導致車輛質量下降,消費者對產品不滿,從而進一步降低對品牌的信任度和購買意愿。為了吸引消費者,車企又不得不進一步降低價格,而降低價格又會促使車企繼續減配,從而讓整個行業都陷入到低價低質的惡性漩渦之中,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維護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車企應該摒棄減配的短視行為,注重產品質量和技術創新,通過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來贏得消費者的認可和信賴。
小結:
為了市場而降價,再為了降本再減配,這一行為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不少車企在成本與市場競爭之間的掙扎,也看到了消費者在購車時面臨的諸多困惑與風險。面對在價格戰中可能出現的減配現象,行業需要從多個角度來共同應對,以維護汽車市場的健康發展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消費者在購車時,一定要保持理性和謹慎,要對降價背后可能出現的減配“陷阱”,有起碼的認知,購車前多做功課,仔細對比不同車型以及新老車型的配置參數,不能僅僅被車輛的價格所吸引,而忽略了配置的重要性。此外,實地體驗車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去試駕,去實地感受車輛的實際配置和功能。
對于車企而言,應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認識到減配是短視行為,并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畢竟,當“性價比”成為偽命題,對所有參與者而言,都將是沉重的打擊。相較于減配,車企更應該通過優化生產流程、加強供應鏈管理、加大研發投入等方式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
當然,為防止減配競爭成風,監管部門也應該加強對汽車市場的監管力度,完善相關標準和法規,規范宣傳時的方式方法,杜絕虛假宣傳。
價格戰只是一種短期的市場競爭手段,而真正能夠贏得消費者信任和市場份額的,還得是產品的價值和品質。只有回歸產品價值的本質,加大在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的投入,不斷提升產品的品質和技術含量,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安全、舒適的汽車產品和服務,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